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食品 » 正文

福建省内部分海域发现赤潮 市民选购食用海鲜需谨慎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8  来源:泉州网  浏览次数:863
核心提示:
   泉州网5月28日讯 近日,福建罗源湾、黄岐半岛、平潭苏澳、湄洲岛、惠安大港湾等部分海域相继发现赤潮。截至昨日18时,赤潮影响海域除平潭、连江部分养殖网箱发生鱼类死亡外,其他海域未发现养殖生物死亡情况。赤潮高发期,为确保食品安全,广大市民应提高警惕,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等海产品。   据悉,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类”,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分有毒和无毒赤潮,有毒赤潮的赤潮生物会分泌赤潮毒素,其中麻痹性贝毒是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毒素。当有毒赤潮爆发的时候,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有毒海藻,贝类(贻贝、牡蛎等)、螺类等摄食该类有毒海藻,会在体内富集更多的海藻毒素,其中织纹螺尤其容易富集海藻毒素,所以毒性也最高。若人们食用了在有毒赤潮期间捕获的贝类、螺类,中毒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据了解,贝类海藻毒素在高温和酸性环境中稳定,通常的烹调方法不能使其破坏,人进食后,可能发生唇、舌、指尖、腿、颈麻木,运动失调等食物中毒症状,潜伏期一般为数分钟至数小时。需要提醒的是,市民千万不要自行采食野外贝类,购买贝类(如牡蛎、青蛤)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贝类要煮熟后方可进食,尽可能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贝类,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贝类食品烹调后及时食用,剩余部分密封冷藏。   此外,若进食贝类海产品后,短时间内出现唇、舌麻痹及肌体无力、头痛和晕眩等症状,请及时前往邻近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将饮食史告诉医生。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福建省内部分海域发现赤潮 市民选购食用海鲜需谨慎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