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从“贴牌”到“创牌” 皖产玩具如何玩转市场?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2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范克龙  浏览次数:271
核心提示:

  外贸市场低迷,用工成本增加,倒逼以“代工”为主要模式的玩具产业转型升级。


 


  “以前想进玩具厂还要找人托关系,现在招工都困难。 ”


 


  ——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短缺成了头疼问题


 


  9月13日,全椒县童优玩具厂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缝纫机前紧张地缝制玩具,一片片的面料经过裁剪、缝补、填充后,摇身一变,成为一只只活灵活现的毛绒玩具


 


  “我们为迪斯尼、HM等知名企业做代工,订单不愁,关键是工人短缺做不出来,有单吃不下。 ”有一批毛绒玩具急等着出货,可是这边生产包装还没就绪,厂长郁凤很着急,一边催促工人一边打电话安排物流。


 


  眼下正是玩具销售旺季,用工短缺却成了玩具企业头疼的问题。


 


  “以前想进玩具厂还要找人托关系,现在不行了,招工都困难。 ”全盛工艺礼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雍霞也在为用工犯愁。为了解决用工短缺的问题,企业将70%的业务外包给小厂生产,自己只生产30%的产品。 “小厂船小好掉头,平时有订单就开工,没订单就停工。”雍霞告诉记者,小玩具厂往往十几个人、几台机器就能生产,原料由大厂统一提供,他们只需加工成半成品,这样的作坊式小厂在全椒随处可见。


 


  “2008年一个工人月工资不过1500元,现在平均工资3000元,差不多翻一番。即便如此,每到旺季招工仍然是最大的难题。 ”郁凤介绍,随着用工成本的上涨,很多年轻女工宁愿选择旁边效益更好的服装厂,留在玩具厂的主要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


 


  全椒县经信委主任池月贵介绍,全县大大小小的玩具企业有200多家,主要以生产毛绒玩具为主,产品出口欧美等地。 “毛绒玩具需要大量手工缝制,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玩具产业普遍遇到了发展瓶颈。 ”为解决用工问题,每到旺季订单接不过来,大企业就会把一部分加工任务分包给小企业,由此形成了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局面。


 


  全椒玩具企业的发展现状,只是我省乃至全国玩具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为国外品牌企业“代工”是国内玩具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在本世纪初,凭借着劳动力成本优势,许多玩具制造商大量地接收国外订单,玩具产业迅速发展。据了解,目前全球玩具三分之二来自中国,中国玩具三分之一来自安徽省。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同样潜伏着危机:机械性地充当国外品牌的加工者,没有战略思维和品牌形象,重外贸轻内销,不仅使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而且严重依赖国际市场。随着国际市场的萧条导致的外贸下滑,以及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玩具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逐渐显现。


 


  “内贸还处于摸索状态,目前份额还不足销售额的15%。 ”


 


  ——外贸市场冷清,转向内贸寻求出路


 


  除了人口红利的消失,严峻的外贸形势也加剧了玩具产业的颓势。今年1~8月份,我省玩具出口8269万美元,同比下降15.3%。 “近几年玩具市场不景气,订单量下滑明显,而且订单更零碎。以前一单至少上千打货物,现在有的一单只做几十打,以前订单量大的时候这种小单我们根本不接。 ”雍霞告诉记者。


 


  外贸市场不景气,很多玩具企业纷纷转向内贸和电商寻求出路。“未来我们将加大内贸的拓展力度,坚持内外贸两条腿走路。 ”安徽佳宝玩具集团负责人李军说。


 


  实际上,相对于成熟的外贸市场,国内玩具市场还是一片蓝海。据统计,我国14岁以下儿童共有2.22亿,而二孩政策实施后每年新增的婴儿会达到2000万。预计到2017年,我国婴幼儿市场消费增量将达2194亿元。


 


  国内市场潜力虽大,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据统计,中国目前的玩具产值虽然超过2000亿人民币,但出口额却占到总产值85%以上。与此同时,去年中国玩具进口额同比激增了38%,这意味着国外品牌争相抢占国内市场。


 


  在李军看来,开拓内贸市场并非易事,很多业务还处于摸索状态,目前企业的内贸份额还不足销售额的15%。 “内贸和外贸销售模式不同,外贸实行订单式销售,老外对产品满意很快就会下单,而且交易量较大,市场更稳定。而内贸市场目前交易量仍然较小,也不稳定。 ”李军说,对于纯外贸企业来说,基本上从零开始,不但要重新开发产品,还要加强市场调研,重新布局销售渠道和网络。 “做内贸要提前备货,风险更大。 ”李军说,不注重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企业就不能准确把握市场。他举了个例子,2012年是农历龙年,龙宝宝扎堆出生,当时在没有充分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企业就开发了大量的龙类玩偶。 “本以为龙类玩偶一定会热卖,但是后来销售并不理想,积压了大量库存,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


 


  “除少数几家使用自己的商标,大多数企业进行加工和贴牌生产。 ”


 


  ——补齐“品牌短板”,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突围


 


  “品牌短板”是国内玩具产业的硬伤。天长市冶山镇是远近闻名的“玩具之乡”,也是我省唯一一个玩具产业集群专业镇。全镇现有玩具及相关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玩具企业10家,年产值2.3亿美元。然而庞大的产业规模,却难掩“品牌短板”的尴尬:全镇除少数几家注册并使用自己的商标,大多数企业进行加工和贴牌生产,产品主要是毛绒玩具等低附加值产品。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玩具产业要突围发展,必须走自主品牌之路。 ”冶山镇党委书记吴月茂表示,近年来,冶山镇玩具园区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品牌带动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从款式、面料、造型、做工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开展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们除了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外,还向省质监局积极申报‘天长玩具’区域品牌,通过区域品牌的开发与保护,提升天长玩具的知名度。 ”吴月茂说。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毛绒玩具为代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是夕阳产业,未来自动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安徽长兴工艺玩具集团总经理李福科表示,企业目前正积极进行自动化改造,2015年投资2000万元购置注塑机自动化设备150台(套),组建生产流水线,实现了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形成年新增5000万只高档塑胶制品的生产能力。 在全椒,一些玩具企业也在积极引进自动化设备,解决用工短缺的问题。在童优玩具厂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操作自动化裁剪设备生产。 “以前手工操作,一个工人一天只能做五六十打配件,现在自动化裁剪,一个人工人一天能生产150打。 ”郁凤介绍,通过引进自动化设备,企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一台机器相当于4名工人。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从“贴牌”到“创牌” 皖产玩具如何玩转市场?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