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道菜 450个数据 昨天,快报记者从宁波食检院了解到,此次实验选取了市售常见的蔬菜、肉类、蛋类等32种原材料,在宁波食检院的单位食堂,按照居民饮食和烹饪习惯烹做了30道家常菜。这30道家常菜主要分为肉菜、半荤半素、素菜和凉拌菜4种。 宁波食检院实验人员采集刚出锅的菜肴,放入一次性保鲜盒保存,每种样品采集5盒,分别放置于4℃环境(模拟家用冰箱)及25℃环境(模拟常温环境)中。 在这2种不同的储存条件下分别于0小时、6小时后、12小时后、24小时后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对亚硝酸盐的检测依据GB5009.3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中的分光光度法。 同时先对样品进行初始污染情况检测,再将菜肴在4℃和25℃条件下储存,在6h、12h和24h后根据《GB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进行菌落总数测定。菌落总数计数单位为CFU/g(ml),即每克(毫升)中菌落形成单位(个数)。 实验最后,得出了450个检测数据。本文根据本次实验梳理出以下观点。

剩菜、隔夜菜尽量都低温储存
凉拌菜最好现做现吃 总结而言,隔夜菜、剩菜能不能吃,跟储存条件和储存时间有关。相对于常温储存,低温储存的隔夜菜、剩菜其亚硝酸盐含量和菌落总数增加量小。建议大家吃不完的菜,都放冰箱。 由于凉拌菜受卫生条件影响比较大,因此要注意原料的选择,在其加工过程要注意餐具和器皿的卫生状况,尽量现做现吃。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吃隔夜菜,也要采用低温储存,食用前需充分加热。冰箱里放剩菜要注意分开低温储存,避免交叉污染,选用干净的加盖容器或保鲜膜覆盖。 【小科普】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食品中,特别是在粮食、蔬菜、肉类和鱼类等食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明确规定其在腌渍蔬菜中的最高限量为20mg/kg, 同时亚硝酸盐(亚硝酸钠,亚硝酸钾)为食品加工中广泛使用的护色剂和防腐剂,根据GB2760-2014规定,允许其在相关肉制品加工过程中限量使用,其最大残留量为30 mg/kg~70 mg/kg之间。 亚硝酸盐的毒性在于它进入人体后会把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血液失去携带氧的能力,从而出现缺氧症状,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亚硝酸盐本身不会致癌,只有一次性大剂量地进入人体,它会跟人体中的某些蛋白质分解物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这些亚硝胺类化合物才是致癌的。 菌落总数:即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培养后,所得每g(mL)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 30道菜24小时内亚硝酸盐含量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