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国产动画电影《小门神》在北京万达 CBD 影院里举行了一场发布会。
王微没有参加当天上午的彩排。这位《小门神》的编剧和导演,追光动画的 CEO 仍然像平常一样来到公司上班、开会,只是在发布会前才来到现场,在开头和结尾处上台“打了个酱油”。
在大部分时间里,王微都安静地坐在台下,看着他的合伙人于洲通过大银幕分享这部电影的幕后制作故事,放映预告片,并把合作伙伴介绍给在场的媒体和嘉宾。

王微(网络图片)
“如果是发布一款产品,比如具体讲一个手机是什么样,可能是我来说。但毕竟是个电影作品,好不好,怎么卖,制片人去说会比较合适。”发布会后的第二天,王微坐在追光动画北京办公室里,跟我们解释了这么安排的原因。
这种安排让一些冲着王微而来的人感到有些失落——土豆网的成功创业经历和他身上拥有的互联网圈子里并不多见的文艺气息,让他成为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商业明星。不少粉丝追随至今。
3 年前,厌倦了视频行业版权价格战的王微卖掉了自己创办了 7 年的土豆网。一年后,他与另外两位合伙人于洲、袁野创办了追光动画——要做出中国最好的动画电影,要做中国的皮克斯(Pixar)。

二次创业,聚光灯自然也跟着打了过来。而王微选择有意识地“躲”开一些。
他离开了嘈杂的中关村,把追光动画的办公室设在了北京郊区的一个国际艺术区里,背靠两条高速公路,附近最著名的地标是北京赛特奥特莱斯;他在社交媒体上并不活跃,出席行业活动的也往往是 COO 于洲,如果你想找到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公司门口,只要没有别的安排,他总是会呆在公司里。运气好的话,你还能看到他骑着他那辆宝马摩托车。
在土豆,王微的角色是一名产品经理;而到了追光,他的身份变成了编剧和导演,成了一名“艺术家”。这种身份的转变引来了不少争议——一个搞互联网的、做视频的来编故事,还要自己当导演,还是动画导演,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
王微认为,自己之前看的书,在纽约、巴黎、上海等地的生活经历,为他提供很多素材和灵感,而他自己之前就写过书和舞台剧剧本——在写故事这件事上,并非是一无所知;而对于动画电影来说,最难的部分其实并不是故事。“我觉得对于动画来说,故事不是本质的问题,” 王微告诉《好奇心日报》,“反而是故事的框架是容易的,一旦有一个故事往后走,就有无穷无尽的问题要去解决,有一个地方不对,这个故事就不成立。后面 work 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如何把脑中那个故事变成银幕上呈现的 90 分钟动画——王微花了一年时间,才逐渐搞清楚了这件事。
此前土豆网成功的创业经历帮上了忙,在萌生了做动画电影的念头之后,王微花了小半年时间,拜访国外(包括好莱坞与欧洲)著名的动画制作公司和制片厂,借着土豆的招牌,“别人都愿意跟你聊”。这些“取经”经历帮王微建立了关于动画电影行业的基本认识:这个行业产业链有多长,一部动画电影的预算怎么制定,一部动电影有哪些环节,各个工种分别是做什么的,如何去控制成本和进度等等。
这是与王微上一次创业时完全不同的环境。在 2005 年创办土豆时, YouTube 还没有诞生,视频网站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的产品形态如何,用户是谁,商业模式什么样——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东西;与视频网站不同,动画电影行业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作流程,商业模式和生态环境,王微和追光能够快速的学习和借鉴。
皮克斯是追光动画一个重要的学习对象。追光动画 190 多名员工中艺术、管理、技术各占 1/3 的设置,强调艺术和技术之间相互配合,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的声音这些方面,都受到了皮克斯的影响。
有一些东西则无法照搬。比如追光动画没有条件向皮克斯那样为一部动画投入上亿美元,平均花费 4.5 年《小门神》的投资在 2000 万美元(1.3 亿)左右,所以无法要求达到像皮克斯那样的动画精度;而追光平均一部动画长片的制作时间被设定在 3 年(会有重叠),这样的话——即便其中一部电影票房不佳,也不至于把公司拖垮。

王微不同意把追光简单地归为好莱坞动画公司或者中国动画公司,“追光就是追光,我们就是学习很多,我们也带来我们自己的工作习惯。”王微告诉《好奇心日报》,“协同、分享、知识分享、工具分享、迭代、采纳尽可能多的意见、版本,这方面我们推的会比很多美国的公司更多一些。”
举例来说,在追光动画,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最新版本的剧本,所有人都可以给剧本提建议,但只有编剧——也就是王微有资格改动。对于其它的环节也是如此,比如对于特效,除了导演以外,其它环节的人员只能给特效总监建议,而不能提出要求——王微认为这种方式既实现了协同和分享,又是对各自专业性的尊重。
这种“尊重”对于追光动画吸引人才和招揽人才尤其重要。“中国动画人才个人的技术是被低估了的。”王微说,许多动画水准很高的人才因为预算或者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做出自己能够达到的那种效果,他希望自己能在追光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和条件。
190 多人的团队中,几乎所有人都是华人——其中一些是从海外回来的经验丰富的动画工作人员。同时王微也从好莱坞找来一些顾问,在特定时期和领域提供一些咨询意见。“我们拍中国的故事,所以只能中国人来做。”王微说。
王微对于做中国故事的动画电影信心十足,“观众还是对中国文化有那种感情的”,而《小门神》这个项目对追光的意义不仅仅是几个月后电影上映那个票房数字而已,通过这个项目熟悉流程,磨合与锻炼团队可能对于这家希望每 1 - 2 年都能推出一部动画电影的公司意义来得更大一些。“现在如果让我们再做一部《小门神》同样水准的电影,那太容易了,我们下一部肯定会要求更高。”王微说。
《小门神》已经正式进入了宣传期,而制作团队已经都转入了第二部电影《茶宠与小机器人》的制作中,王微告诉我们,项目已经进入到“灯光”的环节了,按照目前的时间表,明年 8 月底应该能做完。而第三部电影的剧本他也已经写完了。
在发布会上,王微说自己的是“十分紧张”、“心情复杂”,这是他个人和公司大部分员工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能够有好的市场表现。“《小门神》我们当然希望它成功。不过单个电影的票房是没法预期的,我们至少有机会能做出三部片子,就算(这部)不成,也死不了人。”王微说。
我们与王微聊了聊他最近的工作,以及二度创业的一些经验和感受。
Q = 《好奇心日报》 W = 王微
“做这个东西必须要有时间战略”
Q:发布会之后,外界似乎对《小门神》的票房预期提高了,你自己呢?
W: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说,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可能成功或失败;所以我们是做三部至少要成一部,票房我们整体上可以有一些预期,但是单个(票房)是没法预期的,我们至少有机会能做出三部片子,《小门神》我们当然希望它成功,就算不成,也死不了人。
Q:发布会上你说“十分紧张”,“心情复杂”,这个跟之前在土豆,比如推出一个新版本,或者要上市的时候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W:心情完全不一样,艺术创作还是有不确定的因素,我很喜欢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打磨出来,我也希望更多人喜欢,大家怎么看、怎么想。制作的水准我相信大家有目共睹都能看到,故事怎么样,角色怎么样,有的时候每个人的观感不同,我也是比较不好确定。
Q:如果上映之后观众在故事、角色这块反响不是很好呢?
W:我们是用 120% 的精力、能力去做这部片子,作为一个公司,所有团队,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水平就是这样,极其努力,大家都非常非常地投入。第二部片子应该会比第一部更强。
Q:第二部片子主要讲什么,现在是到哪个阶段?
W:第二部叫《茶宠和小机器人》,现在已经开始做灯光,明年 8 月底应该能做完。我们节奏就是一个片子三年的时间,故事酝酿半年,剧本写半年,前面基本上是我自己的事情,后面第二年开始设计用一年的时间,开始制作用一年的时间,差不多三年。
Q:但是从外面来看,每一年半到两年就会有一个新电影。
W:对。两年的时间,因为前面需要花足够的时间进去做故事,做剧本,设计流程。
Q:一部片子做三年,这个节奏是怎么定出来的?
W:从有故事到最终出来必须要有三年时间,三年就是我们算的,到底哪个东西我觉得大概要多长时间,采纳各方的意见,看看每个人做的,有的快,有的慢。皮克斯四年半,梦工厂三年半,照明娱乐可能差不多两年半、三年。
我们最早做的时候我就请教每家公司,我跟他们聊过,其实做《小黄人》,我那时候就问照明娱乐,你们和别家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律性,这是我们跟他们最大的区别,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我那时候回来就说,我肯定必须要有自律性,一个新公司,我们很多东西还没习惯,我们三年能搞出一部差不多,不用追求两年半。做这个东西必须要有时间战略。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