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食品 » 正文

功能性油脂及食品安全检测课题组两项科技成果通过评价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25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浏览次数:266
核心提示:
  本报讯  12月21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完成的“食用油高效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创新与应用”和“特色油料水剂法制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通过陕西省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评价。评审专家组由江南大学王兴国教授、武汉轻工大学何东平教授、河南工业大学谷克仁教授、陕西科技大学黄峻榕教授、中粮工科(西安)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曹万新研究员组成。评审专家组听取了成果汇报,审阅相关材料,经质询讨论,并形成评价结论。
  经过专家组评审,认为“食用油高效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创新与应用”成果构建了食用油品质高效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显著提高了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降低了能耗及化学试剂的使用,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检测成本,方法具有普适性。该项目研究了煎炸过程中煎炸油品质劣变规律,创新性地建立了物理性指标(水分、含油率、折光指数、色泽、黏度、比重等)与化学性指标(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碘值、皂化值及极性值等)之间的关联,为实现煎炸油在线快速检测建立了科学基础。其中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重组等技术构建的食用油掺伪定性定量鉴别方法,具有良好的鉴别效果。成果分别在有关油脂生产企业应用,经济、社会效益良好。“特色油料水剂法制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对文冠果、核桃、杏仁、南瓜籽等特色油料的水剂法制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糖、盐溶液作为媒介,超声波辅助提高了制油效率,提油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蛋白的利用率,简化了工艺过程,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该项目研究了水剂法制油乳化层的形成和破乳机制,创新性将表面活性剂用于制油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制油效率,对特色木本和草本油料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两项成果均已经在相关企业进行推广应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评审组一致认为,这两项成果整体技术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加大推广力度,为我国食用油品质和掺伪快速检测和特色油料加工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西农大功能性油脂及食品安全检测课题组及团队不断致力于功能性油脂加工及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陕西重点研发项目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2项。团队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60余篇,高被引ESI前1%论文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同时,团队也积极为国内大中型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功能性油脂及食品安全检测课题组两项科技成果通过评价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