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0年第52期食品安全抽检信息,组织抽检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酒类、豆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5类食品285批次样品,不合格样品8批次,不合格样品涉及质量指标、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等问题。
4批次食品检出质量指标问题 4批次食品检出质量指标问题,分别为六安市金寨县福万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标称安徽味食尚食品有限公司(六安)生产的怪味豆,酸价(以脂肪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安庆潜山市舒州好又多购物广场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江西饶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原味花生,过氧化值(以脂肪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池州市站前区秀红土特产商店销售的、标称安徽易康元封酿酒厂(芜湖)生产的九华神黄精酒(52%vol),经合肥海关技术中心检验发现,其中酒精度不符合产品明示标准和质量要求;亳州鼎诚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安徽百年贡酒酒业有限公司(亳州)生产的桑椹酒,酒精度不符合产品明示标准和质量要求。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的程度。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明显辨别出其有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造成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原料采购上把关不严,如原料水分过高,会加速油脂的酸败;生产工艺不达标,如植物油精炼不到位或未精炼;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在夏季,受气候环境影响因素更大,易导致食品中脂肪的氧化酸败。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 酒精度又叫酒度,是指在20℃时,100毫升白酒中含有乙醇(酒精)的毫升数,即体积(容量)的百分数。酒精度是白酒的一个理化指标,含量不达标会影响白酒的品质,原因或是生产企业检验能力不足,造成检验结果偏差,或是包装不严密造成酒精挥发,导致酒精度降低以致不合格,或是为降低成本,用低度酒冒充高度酒。
2批次食品检出微生物指标问题 2批次食品检出微生物指标问题,分别为蚌埠市固镇县连龙花生专业合作社销售的、标称蚌埠市固镇县连龙花生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黑花生,霉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池州市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方茶苑超市销售的、标称池州市天方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茶瓜子,霉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中霉菌的最大限量值为25CFU/g。霉菌超标主要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生产工器具等设备设施清洗消毒不到位或产品储运条件不当而导致。
2批次食品检出食品添加剂问题 2批次食品检出食品添加剂问题,分别为淮南市寿县满天星超市有限公司寿蔡路店销售的、标称安徽省寿县学亮瓜子有限责任公司(淮南)生产的学亮西瓜子(奶香味),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淮南市寿县满天星超市有限公司寿蔡路店销售的、标称安徽省寿县学亮瓜子有限责任公司(淮南)生产的学亮西瓜子(桂花味),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甜蜜素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作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可广泛用于面包、糕点、饮料、坚果与籽类等各种食品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带壳熟制坚果与籽类中甜蜜素最大使用量应不超过6.0g/kg。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食品,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已责成相关市级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安庆、蚌埠、亳州、池州、淮南、六安、芜湖等市市场监管部门已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查清产品流向、召回不合格产品、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安庆、蚌埠、亳州、池州、淮南、六安等市市场监管部门已督促食品经营环节有关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以上市级市场监管部门自通告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核查处置并向社会公布处置结果。调查中发现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应当将有关信息通报相关职能部门。
不合格产品信息
| ║≤0.50g/100g 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 | 第五十二期 | 2020.12.09 | 安徽/国抽 | 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
酒类监督抽检产品不合格信息.xls
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监督抽检产品不合格信息.xls
相关报道: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8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0年第52期)
本文由食品资讯中心编辑,供网友参考,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foodmate.net。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