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燕华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唐唐
智能家电行业,再次冲出一匹黑马。
2021年营收超40亿元,今年618全网销售额破4亿元,同增9倍之多。这是追觅科技(下称“追觅”)交出的最新答卷。
目前,追觅聚焦智能清洁领域,主营产品包括无线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和高速吹风机等四大品类。
它是资本眼中的优等生。成立至今,该公司已累计获得4轮融资,去年10月直接拿下36亿元C轮融资,创下了智能清洁行业的融资金额新高。追觅身后更是集结了一支豪华投资人队伍。其中包括IDG资本、云锋基金、小米集团、顺为资本、碧桂园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
不过,追觅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售后遭消费者投诉、涉不正当竞争诉讼纠纷等。
追觅为何能在短短五年时间快速崛起?其背后的发展逻辑和市场打法又是怎样的?智能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追觅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1、攻下“高速马达”
与科沃斯、石头等同行不同,某种程度上,追觅是个行业“另类”。
成立于2017年的追觅,最早瞄准的不是国内头部企业,而是国际高端家电巨头戴森。
至于原因,或许可以从追觅创始人兼CEO俞浩此前的讲话中窥得一二。“只有对标最强的对手,你才会变得更强。”
而要赶超戴森,就得先从高速马达开始。毕竟,戴森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其拥有全球领先的马达技术。
俞浩在调研中还发现:当马达转速从2万转提高至10万转时,其吸力提升是转速提升倍数的平方,即可以提升25倍。
按照俞浩的说法,数10倍的效果提升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但高速马达技术的突破并非易事。它涉及到电磁的重新设计,不仅需要加入算法控制,还涉及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技术,即便研发出来,生产制造亦是难题。因为吸力在提升的同时,震动和噪音也在相应提升,必须将加工精度做到以往的几十分之一,否则会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刚成立的追觅创始团队跳脱出经验框架,从最基本、不可拆分的量变出发,推导出高速马达完整的结构——耗时两年多、历经数百上千次的实验,追觅终于研制出第一款10万转/分钟的高速数字马达,而彼时国内马达的平均水平只有1-2万转/分钟。
追觅中国区副总经理郭人杰向「创业最前线」提到,对于马达而言,只有在结构方面突破创新,企业才有机会做到更高、更稳定的马达转速。
在突破“高速马达”这一关键技术后,追觅并未像诸多中国本土企业一样把重心放在国内市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究其原因,一方面,从成本考虑,以吸尘器为例,相比国外消费者,彼时国内消费者对于吸尘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更低。这意味着国内市场教育成本更高,企业把吸尘器卖给中国消费者的难度更大。更何况,初期的追觅自有资金并不算充裕。
另一方面,从技术考虑,不同于国内用户,海外用户更关注吸尘器的性能参数。而追觅在高速马达上的技术突破,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他们的这一核心诉求。
很快,追觅开始基于自身的技术储备进行品类扩充。
尽管追觅当时有高速马达和智能算法两大核心技术规划,但高速马达技术的成熟度更高,所以追觅就先围绕高速马达去延展品类。而追觅的品类从最初的吸尘器到吹风机到扫地机器人再到洗地机,都是高速马达的应用领域。
“未来,随着高速马达和智能算法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追觅也将围绕二者延伸出更多智能化的产品。”郭人杰说。
如大家所知,很多巨头企业早期的发展逻辑基本都是,先从某个品类切入,待其建立核心能力和滩头阵地之后,再往更广泛的战场进发。
但追觅的发展逻辑并不是这样的。2018年12月,追觅首款产品无线吸尘器V9通过小米众筹首发;次年,该公司便推出了首款追觅经典1.0高速吹风机;去年2月,其又推出了旗下最新双线激光雷达扫地机L10 Pro;同年7月,追觅再次发布了旗下新品——追觅无线洗地机H11 Max。
而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0年追觅在吸尘器线上、线下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仅为1.58%和0.03%;排名分别为第14和第20。
2021年追觅在扫地机器人线上、线下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仅为1.08%和0.01%;排名分别为第8和第20。
换言之,无论是吸尘器还是扫地机器人,追觅均未建立起所谓的核心能力和滩头阵地,便将其触角伸到吹风机和洗地机等其他领域。
一般而言,追觅这种“什么都做,几乎所有产品线同时推进”的发展逻辑是巨头企业的玩法,不太适合中早期企业沿用。
但需要承认的是,追觅硬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厮杀中突围,靠多品类占下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