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从亚非拉到欧洲,“抢滩”海外能缓解新能源车企们的产能“焦虑”吗?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15  来源:WKW |  浏览次数:937
核心提示:
文|宁城缺

来源|博望财经

今年以来,比亚迪、蔚来、吉利领克、长城魏牌、欧拉好猫等新能源品牌高调进军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大幅提升。

据中汽协数据,1-9月,国内汽车出口量达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据悉,今年前8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二。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新能源新势力出海一片繁荣景象,但风光背后,真的一切顺利吗?

01

从亚非拉到欧洲,新能源为何要出海?

在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期之前,为了减少碳排放量,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因此国内许多新品牌是依靠补贴做起来的。

从2020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期,伴随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密集出海。

虽然有不少消息表明2020年小鹏G3i入挪威,是最早出海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最早出海的是上汽名爵。

2019年,上汽先后推出插电混动车型MG EHS、纯电动车型MG ZS EV、MG5等,率先开启欧洲出海模式,吃到了第一波红利。得益于先发优势,今年上半年,上汽名爵在欧洲累积销量超过4.5万辆。

而中国新能源品牌,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密集出海,原因有三。

首先,国内产能利用率过低,需要溢出海外消化产能。

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332.6万辆,而新能源乘用车的专用产能已有569.5万辆,产能利用率为58.4%,而这还没有算上新能源车企正在规划的年产能。简单来讲,虽然中国市场足够大,但是中国新能源企业们太能“造车”,国内消化不完,只能往国外运。

其次,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品牌太“卷”了,不少新品牌只能依靠海外“信息差”来打开知名度。

很多在国内默默无名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希望能够先在海外打响知名度,然后再回到国内市场“杀个回马枪”,比如上汽名爵、长城欧拉。

第三,欧洲现在减碳需求紧迫,并且能源涨价和短缺带来的“恐慌性投资”加速,新能源汽车成了平衡二者的最佳答案。

今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有两条:1、从2035年起停止在欧盟销售包括混动动力在内的新燃油车;2、包括2030年,欧盟境内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21年减少55%,到2035年要减少100%。

政策利好之外,欧盟20多个国家都推出了真金白银的大补贴政策。并且,与对中国汽车征收高额关税的美国不同,欧洲对中国进口产品相对开放。这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说,无疑俱备极大吸引力。。

所以,今年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将出海目的地定在欧洲市场。

在刚过去不久的巴黎车展中,比亚迪元、吉利领克、长城魏牌、欧拉好猫、赛力斯等中国众多车企集体亮相,与BBA等欧洲传统汽车豪强同台竞技,蔚来也趁机开了个NIO Berlin欧洲发布会。

有意思是的,虽然中国新能源品牌高调进入欧洲市场,但是车厂却建在东南亚。

目前,长城、上汽、比亚迪、哪吒等车企,都计划在泰国或者其他东南亚国家建厂,背后瞄准的正是泰国所在的整个东南亚近7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以及较低的生产成本。

实际上,除了西边卖车、东边建厂的策略之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出海的战略,各有千秋。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从亚非拉到欧洲,“抢滩”海外能缓解新能源车企们的产能“焦虑”吗?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