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上海光机所羲和激光首轮实验获得60 MeV质子束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16  来源:WKW |  作者:小球球  浏览次数:600
核心提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报道了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羲和激光装置)10 PW平台磨合阶段的首个实验结果,利用SULF-10 PW激光轰击金属靶,获得了能量高达62.5 MeV的高能质子束,该结果是国际上已报道的飞秒激光质子加速最高水平之一。相关成果以“Acceleration of 60 MeV proton beams in the commissioning experiment of SULF-10 PW laser”为题发表在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年第4期上,并被评选为“封面文章”。

目前,全球有多个已建成或在建的10 PW级激光装置,如ELI、Vulcan-10 PW、Apollon-10 PW和SULF-10 PW。羲和激光装置是国内首个10 PW级激光装置,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于2016年开始建设,2018年成功实现10 PW激光功率输出。这些超强激光装置可在实验室中创造前所未有的极端物理条件,能极大推动激光驱动粒子加速、x/γ射线辐射、实验室天体物理、激光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其中,基于等离子体的激光离子加速因其有望实现加速器的小型化、台式化而受到极大的关注,在肿瘤治疗、聚变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上海光机所团队在羲和激光装置上建立了全球首个10 PW激光物理实验平台,在磨合实验中利用SULF-10 PW激光与铜金属平面靶相互作用开展激光驱动质子加速的研究。实验中,激光脉宽为30 fs、能量为72±9 J、焦斑为6 μm(半高全宽,FWHM),到靶的激光功率和光强分别是2.4 PW、2.0×1021 W/cm2。激光质子加速存在最佳靶厚~4 μm,且质子能谱呈指数衰减的宽谱分布。同时,实验获得的电子温度遵循有质动力定标律。实验结果证明靶后法线鞘层加速机制在激光驱动微米铜靶加速质子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厚度为4 μm的铜靶,根据三发的实验数据,质子的平均截止能量为60 MeV,最高能量达到62.5 MeV。

该团队还开展了基于纳米薄膜靶(CH)的激光质子加速实验研究。当靶厚为30 nm和40 nm时,RCF上呈现出清晰的环形轮廓,表明质子并未有效加速,这是因为纳米靶的预膨胀可能导致相对论透明效应。当靶厚增加至70 nm时,RCF会呈现丝状结构,这可能与等离子体中的Weibel不稳定性有关,表明预等离子体相对于主激光是不透明的。

SULF-10 PW磨合阶段首个实验结果表明,其10 PW激光系统具有较高的聚焦光强和良好的光束对比度等条件。未来通过对关键参数的进一步优化,预计可得到1022 W/cm2级的激光光强与更高的激光对比度,有望获得百MeV级的高能质子束,推动激光质子源在能源、材料、生命等方面的重大应用,同时为极端强场与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提供领先的实验条件。

SULF激光装置运行团队对实验给予了大力支持。该研究获得了中科院先导B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的支持。

上海光机所羲和激光首轮实验获得60 MeV质子束

图1(a)实验布置示意图;(b)激光方向和靶后法线方向的质子截止能量随铜靶厚度的变化曲线;(c)不同靶厚条件下的质子能谱。

上海光机所羲和激光首轮实验获得60 MeV质子束

图2 不同厚度薄膜靶的质子束分布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上海光机所羲和激光首轮实验获得60 MeV质子束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