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六安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成效明显,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优格局,调整优化产业链条。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年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02%,能耗强度显著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主要污染物下降幅度均超10%。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325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六安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首次实现我国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全链条技术贯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9%,装备制造、铁基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健康、建筑材料、新能源产业等“5+1”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5.5%。
调结构,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做大智能电动汽车配套产业,抢抓合肥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重大机遇。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推动金寨美央电子科技园、春兴精工5g通讯科技产业园、舒城声光电产业园等11个园区建设,做精智能家电(居)产业,大力实施智能家电(居)“双招双引”工程,加强与格力、美的、海尔等龙头企业协同合作;推进“智慧餐厨”工程,加快智慧餐厨产品应用的推广。
减能耗,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中擎住宅、中擎电机、泓济环境3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工厂。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持续推进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鑫翊新材料、迎驾贡酒曲酒分公司、溢彩玻璃3家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申报纳入省导向计划表,3家企业成功申报制造强省绿色化改造设备补助资金。有序推进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17家企业纳入省经信厅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积极组织市内高耗能企业参加全省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促成14家企业与节能诊断服务机构双向对接。目前,节能诊断工作已基本完成。
提效能,开展亩均效益评价。修订出台《关于推广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1021户规上制造业企业评出亩均税收a档(15万元及以上)企业215户、b档(15万元至5万元(含)之间)企业286户,c档(5万元至0.1万元(含)之间)企业473户,d档(0.1万元以下)企业47户;亩均营收a档(500万元及以上)企业188户、b档(500万元至200万元(含)之间)企业270户,c档(200万元至1万元(含)之间)企业513户,d档(1万元以下)企业50户。进一步引导工业企业和开发园区树立“亩均论英雄”发展理念,避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落后项目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