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來時路
■解放軍報記者 李秉宣
一個連隊,最重要的是什麼?
東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指導員史賀鋒,給了記者這樣一個答案——
在連隊建設發展歷程中,停留的每一個身影、踏過的每一個腳印、刻下的每一個名字、發生的每一段故事,都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其中蘊含著一個連隊獨特的氣質,是連隊斷不了的根、丟不掉的魂。
從2019年8月1日起,這個雷達站用幾年時間,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他們發動全站官兵,實地走訪全國20多座城市,打了無數電話,查閱多種檔案資料,將建站50多年來所有官兵的信息整理成冊。
尋找的過程中,最令人感動的就是那些被尋找的老兵。他們主動聯系連隊,希望參與這項意義非凡的任務。
老兵陳曉根向連隊提供了一本已經泛黃的日記,里面記錄了自己當兵10多年間發生的大事小情;老指導員張志強專程回到雷達站,將記憶中戰友們的名字一個個用筆寫在本子上;原排長周樹良遞交給雷達站一張手寫的通訊錄,里面詳細記錄了同期戰友的姓名等信息。
一個、兩個、三個……就這樣,名字越來越多,老兵們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接力。截至2022年底,這本名冊上已經登記600多名曾在雷達站服役的官兵信息。
雷達站尋找回來的,不僅是一個個名字、一位位戰友,更是一段段鮮活的故事、難忘的歲月——
唐華其頂風冒雪開山拓路,羅鋒冒著台風保護雷達,駕駛員沈浩良冒險駕車駛過結冰的山路,為戰友運送補給……一個個難忘故事的背後,是更多老兵說不出的平凡小事。
尋找老兵的過程,也變成了雷達站新歷史的一部分——
分隊長孔舒杰幾經輾轉,只為確認老兵王立寶姓名的一個“立”字;操縱班長何鑫克服困難找到老兵,也完成了自身的重塑……新時代官兵用尋找的足跡,一點點走近老兵們奮斗的腳印。
尋找的意義在于銘記。從名冊完成那天起,雷達站所有官兵都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編號。這個編號,將他們所作的貢獻、奉獻的青春永遠銘刻在這高山之巔。
尋找的意義在于激勵。從名冊完成那天起,每名來雷達站報到的新兵,第一件事就是走進榮譽室,在名冊上寫下自己的名字。一代代新戰友,從老兵們的故事中汲取養分,砥礪前行。
時間是平淡的,卻能用長度釀出醇厚的風味。時間是普通的,卻能用歷史鑄就成不朽的詩篇。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那條路,蘊含著出發時的初心,記錄著征途的榮光。
時刻不忘來路,就不會迷途,就永遠充滿力量。
最美“全家福”
■解放軍報記者 李秉宣 韓學揚 通訊員 歐鑫
東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官兵與老兵們的特殊“全家福”。韓逸楓 攝
農歷小年夜,山下星光點點,煙雨迷蒙。山巔之上,洋洋灑灑的雪花已為群山披上素紗。
雖處南國,東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已經迎來冬天里的第三場雪。吃過晚餐,戰友們邀請記者一起參加拍攝“全家福”活動。
活動正式開始前,指導員史賀鋒先帶記者來到連隊榮譽室。只見他從正中間的展櫃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套花名冊。
“這是我們雷達站的‘家譜’,里面詳細記錄著建站50多年來每名官兵的名字,按照來隊時間逐個編了號。”史賀鋒說,“一會兒的活動,就和咱們‘家譜’里的老兵有關。”
哨聲響起,雷達站不值班的官兵齊聚俱樂部,共同觀看一段特殊的視頻。
“退伍老兵,80號陳伯維;退伍老兵,415號羅鋒;退伍老兵,505號張鈺旺……祝戰友們新春快樂!”大屏幕上,雷達站“家譜”中60多位老兵為戰友們送上新春祝福。
老兵們有的已經白發蒼蒼,有的依然精神矍鑠,還有的風華正茂。春節前,他們各自錄好一段視頻發回雷達站,為戰友們送上一份特殊的新春禮物。
看完視頻,官兵分列屏幕兩邊,與老兵們的照片一同合影。這張最美“全家福”,仿佛一把開啟時光之門的鑰匙,勾起了一代代官兵的回憶。
“他們為雷達站贏得的榮譽,到我這里不能丟”
拍攝“全家福”時,下士馮紹理向指導員提出了一個請求︰“我想站在離老兵們最近的地方。”
照片拍好了,馮紹理笑得特別開心。從這些老兵身上,他曾收獲了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2022年8月1日那天,還是上等兵的馮紹理攙扶著老兵唐華其,一步一頓地走在碎石鋪就的陡峭山路上。這條小路,曾是連隊到山頂雷達陣地的唯一通路。
年輕的馮紹理沒想到,面前這位年逾古稀的老兵正是這條山路的開拓者。當年,戰友們送給唐華其一個響當當的名號——“開山虎”。
20世紀60年代,唐華其隨部隊來到山上建設雷達站。由于當時沒有通路,要想把雷達設備、生活物資運上山頂,第一件事就是找路。
說找路,倒不如說是開路。因為山上根本就沒有路。誰去開路?
“我就是從山溝子里頭出來的,我來!”23歲的四川小伙唐華其,操著濃厚的鄉音站了出來。
寒冬臘月,山上下起了大雪,積雪沒膝。唐華其摸爬滾打兩天兩夜後,才滿身傷痕地回來。他用那雙顫抖得控制不住的手,將一張畫得歪歪扭扭的地圖交給了領導。
沿著這條路,唐華其和戰友們硬是靠著人背肩扛,將裝備物資運到了山頂。
2022年建軍節前夕,唐華其接到雷達站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回老部隊參觀,為戰友們上一堂黨課。
得知能回老部隊和戰友們交流,唐華其心情格外激動。“父親每天都會在家排練一遍要對大家說的話。我這個觀眾都听得會背了!”兒子唐德遠笑著說。
當唐華其準備回雷達站時,上等兵馮紹理還在尋找當兵的意義。
入伍前,馮紹理原本以為,參軍後自己能操縱尖端武器縱橫沙場。可萬萬沒想到,自己會來到這大山深處,天天守著雷達,同寂寞相伴。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逐漸消磨了這個年輕人的銳氣和耐心。馮紹理的想法,指導員史賀鋒早就心知肚明。建軍節那天,史賀鋒專門安排馮紹理陪同老兵唐華其參觀。
那是一場闊別已久的重逢。穿著當年的老軍裝,唐華其從四川輾轉乘車來到營區。雷達站為老兵組織了莊嚴的歸隊儀式。
“唐華其!”
“到!”
“你是我部建站以來,第95名戰士,歡迎歸隊!”
“是!”
原本走路顫顫巍巍的唐華其,丟掉手里的拐杖,推開家人的攙扶,吃力地以軍人的步伐,回到闊別幾十年的老部隊。
此情此景,令在場所有人深受觸動。“這是我見過父親最開心的一次。他永遠屬于部隊。”兒子唐德遠說。
不論家人和戰友如何勸阻,唐華其都執意要再走一遍那條山路。走走停停,老人用了很長時間。
到達陣地後,唐華其丟掉了手中的拐杖,向正在轉動的雷達敬了一個軍禮。“我回來了!我還想在這高山上守護祖國!”唐華其激動地說。
這一幕,深深震撼了馮紹理。那一刻,老兵瘦小的身軀,在馮紹理眼中是那樣高大。
那些曾經同他一樣年輕的雷達兵們,為了守望祖國的藍天,在當時艱難的條件下,堅守一個個酷暑嚴冬。想到這些,涌動在馮紹理血脈中的激情,瞬間化作淚水奪眶而出。
回程前,唐華其將當年的舊軍裝洗淨疊好,捐贈給雷達站。馮紹理作為代表接過了老兵那件軍裝。
“這是我保留了一輩子的軍裝,我在這里穿上了它。現在,我想把它留給大家,和你們一起繼續戰斗!”唐華其說。
那天,馮紹理在自己的床頭卡上寫下一句話︰“我之所以是雷達站第593名戰士,是因為前面有592名前輩和戰友。他們為雷達站贏得的榮譽,到我這里不能丟。這就是我當兵的意義。”
如今,雷達站到陣地之間早已修通可以通行車輛的水泥路。不過,每次到陣地值班,馮紹理還是喜歡走這條崎嶇的小路。
馮紹理覺得,這條小路上,仿佛有一股奇妙的力量,將自己與那些老兵緊緊連在一起。
“它筆直地站在那兒,沒有什麼可以讓它屈服”
這張“全家福”中,還有一位特殊的“老兵”——
登上山頂陣地,遠山層巒疊嶂,視野豁然開朗。除了高聳的雷達天線,只見一棵松樹在陣地旁傲然挺立。
這棵松樹一直矗立在那里,官兵都叫它“迎戰松”。沒有人知道它具體多少歲,只知道它是雷達站一代代官兵共同的戰友。
它的身影,是雷達站“全家福”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每當看到它,戰友們總能想到自己奮斗在戰位上的樣子,感受到守衛祖國藍天的責任與榮譽。
雷達站牆上寫著這樣一條標語︰平時就是戰時,開機就是打仗。對一茬茬官兵而言,“迎戰松”的方向就是戰位的方向,就是沖鋒的方向。
每次有老兵回雷達站,必然要到“迎戰松”前看看。它已經成為雷達兵們最親密的戰友。
一級上士、雷達技師劉學楨的心中,裝著關于“迎戰松”的一段特殊記憶。
那年臘月,劉學楨像往常一樣走上陣地,檢視維護裝備。巡檢中他發現,雷達某部件出現故障。劉學楨心頭一緊︰“馬上就要擔負春節戰備值班了,這時候可不能掉鏈子。”
按照相關工作流程,針對這類故障,雷達技師只需更換備件,將故障部件送回廠家修理即可。然而,那段時間正趕上設備因故周轉,沒有備件可用。
如果戰備期間裝備故障,無法開機……這樣的後果,劉學楨不敢想。真的沒有辦法了嗎?望著眼前的“迎戰松”,劉學楨想起了一個人——他叫陳曉根,是雷達站最早的雷達技師之一。
雖然從未謀面,但陳曉根經常在電話里和劉學楨講起當年的情景。那時,雷達設備可靠性差,故障率高,雷達站又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老技師們立足自身維修裝備,保障戰備值班。也正是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陳曉根練就了過硬的維修能力。
除了聊雷達裝備,老技師們跟劉學楨講得最多的就是這棵“迎戰松”︰“你看,它筆直地站在那兒,沒有什麼可以讓它屈服!”
當年,老技師們在那麼簡陋的條件下,都能自力更生,自主維修裝備,保障戰備值班。現在,我們還有什麼不敢面對的困難呢?劉學楨下定決心,干!
沒有工具,就自制;沒有原廠備件,就想方設法從其他設備上拆卸同類配件代替。劉學楨和戰友一起,奮戰了整整一夜。當設備恢復正常,雷達天線再次轉起來,已是第二天清晨。
走出狹小的設備艙,劉學楨抬起頭,朝陽中的“迎戰松”身姿分外挺拔。那一刻,劉學楨仿佛看見了老技師們的樣子。
從那之後,劉學楨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他帶領班里戰友一起刻苦鑽研,不斷提高雷達站維修保障能力。
前幾年,雷達設備升級改造。技術人員測試時發現,“迎戰松”遮擋了新設備的部分信號。要想發揮設備的最大效能,就要把樹砍掉。
最終,官兵忍痛鋸掉了“迎戰松”的部分枝葉。那天,全站官兵都沉默了。事後,時任指導員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兵們。
“指導員,你們做得對!一切為了打仗,一切為了空情。‘迎戰松’雖是我們的精神寄托,但打仗是第一位的。不論它在與不在,都會一直矗立在我們心里……”老兵們的回復,讓指導員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如今,“迎戰松”依然以它特有的姿態,矗立在雷達陣地旁,迎接著即將到來的又一個春天。
那天,警鈴聲響起,劉學楨下意識地抓起作訓帽子,和一號班的戰友又一次向著“迎戰松”的方向沖去。
“我們能做到的,你們也一定能做到”
在展示“全家福”的大屏幕上,並排存放著兩張時下非常流行的“時空穿越”大片——
同一棟小樓前,官兵們齊坐台階上,遙望遠方,眼神里充滿力量。唯一不同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斑駁的黑白照片變成了絢麗的彩色照片,老式軍裝變成了最新式作訓服。
背景中,一棟由山石砌成的小樓格外顯眼。堅硬的牆體,紅瓦的屋頂,讓每個見到它的人都肅然起敬。
這棟建于1920年的小樓,後來成為雷達站最早的營房。每年老兵退伍前,戰士們都會和小樓合影留念。
2022年的一個冬日,剛完成戰備任務的史賀鋒從陣地一路飛奔回連隊,只為盡早看看剛剛完成翻新的小樓。
陽光映射下的小樓,仿佛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樓里傳出戰友們一陣陣歡笑聲,史賀鋒的嘴角也洋溢著笑意。
史賀鋒從筆記本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張珍藏多年的黑白照片。照片定格了小樓47年前的樣子。他將老照片和翻新後的小樓,拍了一張同框照,發送給第5任連長程世軍。
這是雷達站第24任指導員和第5任連長的約定。
2021年7月,剛任指導員的史賀鋒,接過了雷達站建設的接力棒。按照原定方案,雷達站要開啟對小樓的翻新工作。
翻新建築並非易事,何況是上了年紀的老建築?既不能簡單地換門換窗,也不能粗暴地鑿牆開洞,放眼望去全是精細活兒。
對剛剛上任的史賀鋒而言,這項工作無疑是艱難的。
望著小樓里脫落的牆皮,听著上下樓梯發出的聲響,聞著怎麼也散不掉的潮濕味,史賀鋒愈發焦慮。
“除了這棟小樓,你現在看到的雷達站所有生活設施,都是我們用雙手一點點創造出來的。”得知要對小樓進行翻新改造,老連長程世軍打來電話,聊起了往事。
這位在雷達站奉獻了18年青春的老連長,曾參與並見證了雷達站的許多奇跡。那時,他們不怕苦不怕累,踩著大雪搬山石建水窖,頂著烈日鑿山洞挖菜窖。
“我們能做到的,你們也一定能做到。”程世軍鼓勵史賀鋒。
史賀鋒走到雷達站的水窖前。這個年齡比他還大卻仍運轉正常的水窖,不停地向值班陣地泵水。水泵發出的嗡嗡聲,讓他心中燃起了希望。
“這棟小樓不僅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營房,更是一代代官兵扎根高山、自力更生的見證。我一定要帶著大家完成好小樓的翻新工作。”史賀鋒將這句話寫在筆記本上。
從那時起,史賀鋒一邊向地方相關單位了解老建築的修繕維護方案,一邊邀請專家來隊指導工作,組織連隊官兵修繕小樓。
半年後,官兵搬進新宿舍樓,小樓里的房間被改造成榮譽室、台球室、棋牌室等生活娛樂空間。
曾經老舊的小樓,在戰友們勤勞的雙手中煥然一新。
歲月不語,這棟小樓見證著一茬茬年輕人來了又離開,見證著這里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見證著一代代官兵的堅守與奉獻。
如今,在雷達站“家譜”最後一頁,寫著列兵盛屹彬的名字。這名下連剛剛4個月的士兵,是那張“全家福”上最年輕的面孔。
“這張合影是我心中最美的一張‘全家福’。”盛屹彬說,照片上的老兵們就在他身邊,將永遠激勵著他奮勇前行。
雷達站官兵迅速奔向戰位。韓學揚 攝
20世紀70年代,雷達站官兵在小樓旁合影。資料圖片
2023年春節前,雷達站官兵在老兵們當年拍照的小樓前合影。韓學揚 攝
版式設計︰蘇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