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细数《流浪地球2》中的激光科技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09  来源:WKW |  作者:小球球  浏览次数:643
核心提示:
1984年,中核集团西物院建成了我国首座受控核聚变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HL-1),这是中国核聚变领域的第一座大科学装置;此后,陆续建造了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2020年12月,西物院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2022年10月19日,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量子技术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流浪地球2》中的量子计算机550A、 550W展现了超级算力,并为数字生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量子计算机是根据量子力学规则进行超级运算,超越了传统电子计算机。其卓越智能的逻辑运算能力,在保障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技术的瓶颈,成为信息、能源、生命等领域技术创新的基石。
在科研领域,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法国科学家Alain Aspect、美国科学家John F.Clauser和奥地利科学家Anton Zeilinger ,该奖项旨在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建立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在国内量子技术领域,中科院潘建伟院士团队是量子计算的代表。2020年,潘建伟和陆朝阳等学者研制成功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推动了全球量子计算的前沿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继谷歌“悬铃木”量子计算机之后,我国首次成功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2021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2022年11月,我国安徽合肥本源量子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出一台名为“NDPT-100”的设备,它可用于生产量子计算机芯片。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细数《流浪地球2》中的激光科技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