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震后救援,救援犬与机器人谁更胜一筹?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4  来源:ZGJQR |  作者:小球球  浏览次数:593
核心提示:
微信截图_20230213090900   在未来,生物与机器的配合有望在灾后创造更多生机。     土耳其地震发生以来,各国救援队在赶赴灾区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带上一条或数条搜救犬。而一些装备先进的救援队,还携带有无人机、机器人等设备。     那么,狗狗和机器,到底谁在搜救领域更胜一筹?
  搜救犬:可靠,但需要休息     2月10日下午,中国公羊救援队的搜救犬Lucky(幸运)在土耳其阿塔伊市的废墟上,成功嗅到了一名仍具有生命体征的男子。这已是公羊救援队寻获的第九名幸存者。     Lucky并非唯一出现在灾区现场的中国搜救犬。此次前往土耳其救灾的中国救援队携带有四只搜救犬,它们分别是“焰刀”“汤姆”“悦悦”和“塞班”——这也是中国救援队首次携犬参与国际救援。     据国内报道,截至2月10日,中国救援队在搜救犬的协助下共救出4名幸存者和5名遇难者,且所有搜救犬都没有受伤,状态良好。但是,不是所有搜救犬都这么幸运。     11日,德国救援队的搜救犬Boom在搜救中脚爪受伤,不停渗血。在进行包扎处理后,Boom被迫暂时停止搜救。     10日,韩国紧急救援队在土耳其地震安塔基亚市区开展救援行动的第二天,其所属的一只救援犬虽然仍在待命,但也已脚缠绷带。     据中国救援队的搜救犬训导员徐东亮介绍,脚爪是搜救犬在地震灾区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因此中国搜救犬一开始就穿上了“犬鞋”。但即便如此,搜救犬也有着自己的工作节奏,每次有效工作时间为5到10分钟,之后必须召回,在犬笼休息之后才能上场。
  机器人:优势突出,短板不少     相较于搜救犬,机器人确实有独特的优势。     2月7日,欧盟展示了新近研发的协助地震灾后救援的机器人和无人机。依靠轮子行进的小型机器人配备了红外装置和热成像仪,并可以通过一根细管深入坍塌的废墟下吸入空气,检查其中的二氧化碳和人类特有的蛋白质,以此确定废墟下是否有人。此外,无人机可为救援人员提供坍塌现场的三维图像,方便救援人员迅速掌握现场全貌,制定救援策略。     尽管这些装备并没有投入此次救灾,但研发人员对其应用前景感到乐观,尤其是在余震多发的情况下,机器人可以有效避免救援人员与搜救犬的伤亡。     事实上,机器人在灾后救援中早有应用先例。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方就使用轮式机器人进行灾后现场勘查。2017年9月墨西哥发生7.1级地震后,科学家投入一种蛇形机器人——它可以钻入废墟下的狭窄孔隙,探查是否有人被埋在下面。     然而,机器人虽然前景广阔,但还不具备取代搜救犬的可能性。得益于发达的嗅觉,搜救犬可以闻到人类汗水、荷尔蒙、血液、排泄物,甚至是呼吸的味道,现阶段的传感器技术还远不及狗狗们的鼻子。     此外,目前的机器人还存在行动较为缓慢,高度依赖电力供应和互联网设施,装备和维护成本较高等缺陷。在基础设施往往遭受严重破坏的地震灾区,机器人应用仍受较大限制。可以说,在震后救援上,搜救犬目前仍是最受人类青睐的可靠朋友。     不过,几乎所有的搜救队员都认同一点——搜救犬和机器人是一个相互配合的关系。在同赴土耳其灾区的香港特区搜救队里,就有搜救犬和无人机同时出力。在未来,生物与机器的配合有望在灾后创造更多生机。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震后救援,救援犬与机器人谁更胜一筹?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