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平台(+炮塔)坦克(+高射炮)自行高炮
四足平台(+机械臂)抓取机器人(+激光雷达)巡检机器人 因此,相比轮式、履带式机器人,足式机器人地形适应能力最优秀,最有可能作为全地形移动平台,进入人类生活。 波士顿动力是足式机器人领域的代表公司。创始人Marc Raibert,自1980年在CMU创立CMU Leg Lab起,就一直从事足式机器人的相关研究,1986年在MIT创立MIT Leg Lab,直到1992年创立波士顿动力,有着全球最早、至今技术最成熟的足式机器人研发实力。 如今,波士顿动力已经被公认为足式机器人行业“最强”技术公司,但就算强大如波士顿动力,依然没有“完全解决”楼梯等复杂地形。 足式机器人距离成熟稳定的应用还有距离。就连Marc Raibert也承认:大家看到的各种机器人后空翻之类的酷炫视频,都是百里挑一的,可能一百次里面成功一次。 这也导致技术这么强的足式机器人公司,却在2013、2017、2020年经历三次收购,先后被谷歌、软银、韩国现代汽车收购,估值从30亿美元降至11亿美元。 在昆仲看来,波士顿动力“不断卖身”有以下三大原因: (1)长期维持烧钱境况:公司以实验室模式运营,研发投入大,离终极目标(成为移动平台覆盖所有场景)远,(记者采访多位前员工了解到)公司长期无视商业需求,不愿在过程中深耕具体场景以商业变现,直到2019年才开始商业销售SpotMini。 (2)商业价值低:技术很强,拍的视频很超前、酷炫,但因未深耕具体商用场景,对企业痛点把握不足,在具体场景的稳定性不足,成本和价格高(7.5万美元),商业价值偏低。 (3)股东诉求和公司诉求出现矛盾:谷歌对波士顿动力的军用合同十分敏感,负责谷歌机器人部门的安卓之父Rubin走后,矛盾愈发激化。谷歌希望其做消费级机器人,遭到波士顿动力拒绝。软银则在20年为纾困再次变卖波士顿动力。 从波士顿动力的起伏中,带给中国足式机器人创业者的启示是: (1)商业上:不做实验室型公司,重视技术变现,探索技术变现路径。实际上,波士顿动力已逐渐转变姿态,在工业巡检等ToB领域率先落地,取得了不错的商业进展。 (2)技术上:重视运动控制能力的研发,不断迭代对不同地形的覆盖能力,有能力在更多场景落地。 但波士顿动力的浮沉,不代表足式机器人是伪需求。 从需求端看,人类社会是否有全地形移动平台的需求?答案是肯定的。 从供给端看,现有技术尚未能满足人类的实际需求,波士顿动力等公司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带给人们一次又一次对未来应用的幻想,作为一家成立30年的公司,经历幻想破灭和商业浮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02.现在是好的切入时点吗? 2018年MIT开源事件后,足式机器人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催生产业链和硬件技术飞速发展,现已趋于成熟,但运动控制、AI应用等软件层面的核心难题,仍是足式机器人产品商业落地的头号拦路虎。 运动控制算法是各家足式机器人角逐全球首个全地形移动平台的关键,原因有二: (1)运动控制能力体现在机器人的地形适应能力、场景覆盖能力,这是足式机器人区别于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的最关键能力。 (2)在硬件趋同、供应链共用的情况下,运动控制算法是各家机器人公司的独门密器,对产品的运动控制能力起决定作用。 优异的运动控制能力是业内极少数公司才拥有的稀缺品:运动控制算法涉及多刚体动力学、非线性控制、机器视觉等多门前沿学科,是尚有较多未知领域的半成熟科研产物,波士顿动力背后是MIT,ANYbotics背后是ETH Zurich,这不是普通业界工程师可覆盖的领域。 举个例子:SpotMini一个简单的开门动作,展现了波士顿动力世界顶级的运动控制能力。每次受力点、重心、力矩都不一样的,需要一个接近完美的动力学模型,并实时计算调整。 03.足式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 我们把足式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分成三个时期: 初期:足式机器人从工业巡检等ToB封闭场景切入,成为应用于工业巡检的特种机器人。先解决封闭场景下针对已知地形的运动控制能力,再谈适应不同开放场景未知地形的AI泛化能力。时至今日,包括波士顿动力在内的头部企业,也仍在工业巡检等固定场景下打磨技术。 中期:足式机器人从工业巡检等场景,逐步延伸至各类ToB半开放、ToC开放场景,例如救灾、立体物流配送、家庭服务等。产品定位从特种机器人,拓展至全地形移动平台,赋能下游的集成商/应用型机器人公司,合作开拓各类场景。 终局:双足人形机器人,足式机器人将结合机械臂,从四足进化为双臂双足,赋能立体场景。 昆仲由以下两个重要结论,推演得出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终局: 结论一:足式平台是机械臂应用于移动平台的最优选择 对足运动的精准控制,可改变机器人重心,显著提升了机械臂负载自重比,从而减少了对机械臂的负载要求,进而减轻了平台所背负的机械臂自重,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降低成本。 波士顿动力的机械臂方案,负载自重比已超过1(5-8kg自重,负载10kg),业界仅此一家。 结论二:足式机器人一定会进化为双足人形机器人 正如前文所述,机器人需要去到所有人能去到的场景,才能与人类共生,这是十分明确的产品需求。 与人类相仿的双足,就是机器人的终极移动形态。未来轻量机械臂+足式移动平台=可灵活替人的机器人劳动力。 但从技术供给看,着地的足越少,对运动控制能力的要求越高,因此和人类一样,机器人也需要实现从四足到双足的进化,现阶段足式机器人以四足为主,双足仍在萌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