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这些问题还需要解决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4  来源:ZGJQR |  作者:小球球  浏览次数:773
核心提示:
 微信图片_20230113123540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市政协委员都提到,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还有一些瓶颈需突破。     首先是高精尖人才缺口大。在市政协委员、上海荷福人工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锦霆看来,尽管上海在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人才结构和素质还未能满足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高端人才匮乏,尤其缺乏具有创新特质的领军人才”。周锦霆还提到,目前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即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应用、智能制造等,在更核心的算法改进层面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与国际水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坦言,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研发和战略规划,“后果就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地基’不牢,很难形成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态势”。另外,虽然上海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相关专业,但据王美华了解,很多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层面,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屈指可数。     市政协委员呼吁,希望相关部门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特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落实一系列扶持措施,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周锦霆建议,上海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尽快出台人工智能产业行业规范,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确保行业产出能符合国际标准。另外,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特点,要将基础研究、创新试验、大规模生产等环节进行统筹,形成以科技企业为核心、以创新人才为要素、以产业集群为重点的产业链,建设具有创新力和高经济效益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集群系统。“政府部门要鼓励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人工智能产业的相关产品引入日常办公和公共服务中,为大规模量产做好铺垫。”     讨论中有政协委员提到,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很难避免个人隐私泄露等现象发生,某些行为在现有法律框架中难以被界定。王美华表示:“应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建议在全国率先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和权利。”此外,针对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尽早推出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指导性意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这些问题还需要解决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