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的普及将加剧这种不平等的趋势,把马太效应推进到极致,乃至制造出前所未见的“怪兽级”头部内容方。主要原因有两条:
AI能够承担大部分重复劳动,取代一批基层内容工作岗位。也就是说,蛋糕没有变小,但是分蛋糕的人变少了。头部创作者还可以在管理上少浪费一些时间,聚焦于内容本身,从而进一步拉大领先优势。
在时效性方面,没有人比AI更强,所以AI是一种“追热点”的强大工具。这种工具可以掌握在任何人手里,但是掌握在头部创作者手里最有用,因为它可以最大倍数地撬动头部创作者的才华、人气和调性。一些中腰部内容方本来还期待“勤能补拙”,以速度或数量优势取胜,今后大概也不可能了。
在这个过程中,所谓“资本”反而将退居不太重要的地位。别误会,内容方仍然需要资本,但是资本的话语权会相对降低。AI技术门槛越低、越普及,头部内容方就越是可以凌驾于资本之上,甚至自己变成新的“资本”;这种事情在过去也不少见。至于资本对内容创作的干涉能力恐怕也会大幅降低,不过这算不了什么。毕竟大部分投资人需要的都只是赚钱,非要通过干涉创作去获得成就感的是极少数(尽管在中国特别多见)。
总而言之,对于头部内容方——有独创性和粉丝基础的作家、编剧、导演、明星、制作人、游戏策划、UP主、主播……而言,AIGC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在他们当中,肯定会有一批不乐意接受AI、驾驭不了AI的老顽固被历史淘汰,但那属于“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不影响大局。
与此同时,有强烈特色(即所谓“调性”“作者性”)、立足于某一品类的“垂类创作者”,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会。毕竟,绝大部分头部内容方都是先成为“垂类头部”,然后出圈成为“全网头部”的。只要一个内容方的核心竞争力是原创性和调性,它就将从AIGC浪潮中受益:因为原创性和调性是最难被AI取代的东西,而工业化和标准化需求可以借助AI以更低的成本完成。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垂类创作者的受益程度可能不如头部创作者那么明显,不过他们总归也是受益者。真正受害的,是那些既不算头部、也不具备强烈调性的“流水线”内容方,它们曾经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产业的发展方向,现在其核心竞争力却将完全被AI取代。有了AIGC,创作“行活儿”(业内黑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会变得无比容易,导致“行活儿”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久而久之,只能创作“行活儿”的内容方就将被淘汰出局。
在一段时间(也许是3-5年,也许更久)之后,市场可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极少数头部创作者享受了最大的红利,将自身价值提高到一个新维度,乃至成为新的超级富豪(其中有些人现在已经是了);下面是数量较多、各具特色的垂类创作者,它们足以维持小康生活,随时虎视眈眈,打算向头部发起挑战(尽管大部分会以失败告终)。至于那些曾经数量庞大、除了资本和工业化实力之外毫无特色的内容机构(例如视频行业数以千计的MCN)呢?其中90%以上或许会消失。
如果AIGC时代的内容产业能够迎来这样一幅图景,那无疑是非常好的。我欢迎这幅图景,相信大部分用户也会欢迎。但是我们也要记住,事实永远会比理论更复杂。AIGC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既然被打开了,就不会只放出一种影响。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谨慎地评估一切可能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话说得太满。
原文标题 : AIGC时代的内容产业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