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协作”是医疗机器人目标,也是难点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14  来源:ZGJQR |  作者:小球球  浏览次数:454
核心提示:
医疗是当下机器人应用的热门领域,相关概念备受资本关注,但定价贵、销售难等问题尚未解决,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将是关键。     8月19日,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在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接受界面新闻专访称,四五年前,很多医疗机器人相关商业公司已逐步成立。近两年,随着医疗机器人设备逐渐成型,这些公司又获得新一轮融资,投入新技术的研发。     齐鹏现为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微创手术机器人。齐鹏及其团队今年发布了首款无针注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自动识别人体指定的注射位置和注射角度,利用瞬间压力,推动药剂经过极细的喷嘴高速穿过皮肤。     融资不断,但企业仍缺少核心技术     据ZGJQR统计,去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共发生30余起融资,涵盖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术锐)、精锋医疗、柳叶刀机器人等企业,整体赛道总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     “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资本和技术互为加速器。”齐鹏对界面新闻表示。     “虽然很多医疗器械企业投入资金研发产品,但一些企业以仿制国外已提出多年的概念和技术为主,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齐鹏向界面新闻指出,同时,因为产品无法在医院发挥较大的效用,相关医疗设备定价太贵,产品卖不出去,最终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欠佳。
微信图片_20221125100259
    2020年7月,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277.SH,下称天智航)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截至今年8月19日收盘,天智航的股价累计下跌84.3%。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00823.HK)在2021年11月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至今股价累计跌32.4%。     一些头部医疗机器人企业正在追逐自主核心技术。     天智航总裁马敏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包括天智航在内,许多国产厂商的核心技术仍依赖国外,如加拿大NDI的手术导航技术与库卡的机械臂,但天智航新一代的产品有望实现全国产、全自主产权。     今年6月,术锐完成数亿元C1轮融资。该公司主打产品为单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     8月18日,术锐的首席商务官兼董事赵磊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术锐的核心技术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徐凯教授的科研成果,全链条关键技术自主原创开发,打破了国外多年技术垄断。     赵磊称,术锐目前在全球已提交400多项专利,虽然部分部件仍依赖进口,但整体有望实现95%的零部件国产化。     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元化智能)成立于2018年,旗下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系统已于今年4月获批上市。2021年12月,元化智能完成了由基石资本和深创投领投的数亿元B轮融资。     该公司产品总监宋士安对界面新闻表示,元化智能首席科学家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主任孟庆虎,该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的公司。     “协作”是未来重要方向,也是难点     2020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京考察时指出,要加快补齐中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齐鹏认为,国家层面介入医疗装备,将有助于国内市场规范,促使医疗机器人行业避免工业机器人赛道的拥挤现象,走向合理、正规的发展方向。国内医疗机器人研发可在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基础上,吸取先进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技术够精深,不愁市场。     齐鹏提到,医疗机器人不需要做研发耗时且价格昂贵的大型机器人,大多数场景需要小而精、智能化的机器人和医生协作完成手术。把机器人做得更小,也有利于更早发现病灶并诊断治疗。     他透露,目前其重点研究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就属于上述小型机器人,可以操纵导丝、放置支架,未来还会研究只和头发丝一样大的纤维机器人。     齐鹏所说的“协作”是当下机器人领域的热门概念,其核心是通过生产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某项任务,过程中既能发挥人类智慧的优势,又能发挥机器人硬件、软件方面的特长,而不是替代人。     在医疗机器人的细分领域,“协作”既是医疗机器人目标,也是难点。齐鹏表示,未来医疗机器人研发难点包括机器人与临床医疗的融合。     这与机器人大会分论坛上很多医生和企业的观点不谋而合。北京和华瑞博医疗公司CEO张长勇在会上称,医疗机器人研发阶段最大的挑战是“医生和工程师之间如何对话”。手术器械和医生的使用习惯息息相关,只有让医生把需求传递出来,才有可能完成机器人工程的第一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创伤科主任张立海则表示,临床的很多经验是不可言状的,老专家的经验和新技术的选择之间存在理念冲突,需要思考如何把经验融合到机器人里。我希望医疗机器人的进步是在突破医生的极限,而不是重复医生的劳动。     虽然医疗机器人有许多技术、理念难关有待攻克,但齐鹏对机器人的未来总体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机器人是一个持续性概念,将成为集成各种科技和软硬件的产物。在国家对高端医疗装备重视下,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将不断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同时与高校科研相结合,逐渐实现产业化。     “科学发展到未来若存在一个综合体,那就是机器人。”齐鹏表示。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协作”是医疗机器人目标,也是难点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