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半月谈:必须给人工智能戴上法律的“笼头”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2-21  来源:ZGJQR |  作者:小球球  浏览次数:1015
核心提示:
微信截图_20230221093452         近日网络热传关于杭州将取消限行的“新闻稿”,经核查发现是不实新闻:一位市民尝试用ChatGPT编写“新闻稿”,发到了小区群里,不明所以的业主判断其可信,便截图转发,此后导致不实信息广泛传播,结果是警方介入,当事人道歉。     该事件看似偶发,实则折射人工智能技术涌入应用市场的典型风险点:基于真实性、目的性存疑的复杂信息进行智能加工,越智能,或许越离谱,而且其误导性越难辨别。倘若这类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到搜索引擎、客诉系统等领域,会形成明显的信息混乱和法律风险。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碰撞,比人们预想的来得更早。据媒体报道,在国外,已有犯罪分子将ChatGPT运用到诈骗话术中,让无辜人士中招,还有犯罪分子用ChatGPT编写黑客程序,进行网络犯罪。网友们说,第一批因ChatGPT坐牢的人,或许已经在路上。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突破,ChatGPT备受关注,让人们对未来生活有了崭新的体验。但与区块链、元宇宙等“科技新词”类似,一个关键的问题更加凸显:如何在规范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真正让科技进步落到实处、开花结果,服务于人类的美好生活。     是时候给人工智能戴上法律的“笼头”了。因为频频牵涉权益、安全、真实、公平等重要元素,人工智能领域立法迫在眉睫。     事实上,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而言,加强法治建设既是约束,更为保护。当前人工智能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国角逐人工智能领域全球竞争,也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形成中国方案。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数以万计,一些地方此前多从鼓励产业创新、允许先行先试等方面探索立法,但时至如今,更需要从风险防控角度加强法治护航。     其一,法律层面需要对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产业的概念作出界定,并通过立法引导各级管理部门、企业、公众等同步树立风险意识,在拥抱人工智能变革、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确保其安全、可控。     其二,相关法治建设需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共识、标准化条例法规和治理框架。与此同时,相关法治建设还需与技术、伦理等专业层面协同互补,形成符合人工智能运作逻辑的规制体系。     其三,契合科技革新特点,人工智能领域的法治建设仍需强化动态思维,对此需密切跟进技术和产业发展态势,更好掌握节奏,及时调整更新,在实践中提升平衡规范与创新的能力。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半月谈:必须给人工智能戴上法律的“笼头”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