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2023年机器人行业:上市和出海不分家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10  来源:中国机器人网 |  作者:小球球  浏览次数:280
核心提示:海外市场形势是出海必备条件  为提高企业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些国家的企业正在把业务向海外或近岸转移,这些国家对机器人的需求将尤其旺盛。  2022年,abb对1610家美国和欧洲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4%的欧洲受访企业和70%的美国受访企业计划将业务向海外或近岸转移;  75%的欧洲企业和62%的美国企业还表示,未来三年内计划在机器人自动化方面进行投资。  具体到场景,海外的餐厅、仓库、酒店长期面临着员工流动性高、工资上涨的难题,因此,不少这样的企业主很愿意尝试各种机器人来实现自动化。 
微信截图_20230310094817   海外市场形势是出海必备条件     为提高企业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些国家的企业正在把业务向海外或近岸转移,这些国家对机器人的需求将尤其旺盛。     2022年,abb对1610家美国和欧洲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4%的欧洲受访企业和70%的美国受访企业计划将业务向海外或近岸转移;     75%的欧洲企业和62%的美国企业还表示,未来三年内计划在机器人自动化方面进行投资。     具体到场景,海外的餐厅、仓库、酒店长期面临着员工流动性高、工资上涨的难题,因此,不少这样的企业主很愿意尝试各种机器人来实现自动化。     所有的机器人公司都应该认真考虑海外市场,海外劳动力短缺的形势远比国内严峻。     海外对机器人的需求不仅局限在B端场景,C端的需求同样在爆发,一度爆红的庭院清洁机器人,瞄准了欧美家庭的草坪经济。     在新的场景需求下,割草机器人、泳池清洁机器人、除雪机器人都具备了下一个扫地机的潜力。     仅割草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计到2026年就可达36亿美元。     这条赛道中,有九号公司、科沃斯、大叶股份、格力博等上市企业进行布局,也有汉阳科技、锐驰智慧、松灵机器人、来飞智能等创业公司接连获得融资而加入战局。     无人叉车和商用清洁机器人是融资最集中、投融资数量逆势增长的移动机器人赛道。 微信截图_20230310094824   出海红利已显现     GGII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出口订单占比首次突破25%。     一方面,海外劳动人口的降低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企业对智能制造和智能仓储的需求节节升高;     另一方面,海外移动机器人产品售价远超国内售价,可观的项目毛利也驱动着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迈向全球。     GGII预测,2023年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400亿元,至2026年,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复合增速超36%。     纵观全球,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已在电商、3PL、零售、工业制造、锂电、光伏等不同领域开始起量,海外不乏单个项目近百台、客户累计部署超千台的落地案例。     预计在未来,头部移动机器人企业将持续深化全球市场策略,扩大品牌全球影响力;腰部企业则陆续开拓海外细分市场,为业绩增长挖掘新动能。     随着出海进程的加速以及项目的批量交付,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出海竞争将从拼产品、拼技术,进一步升级为比拼全球化的运营服务能力。     与海外厂商相比,国内企业拥有优势     中国拥有良好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础和应用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足以抓住这个新生行业的机遇,创造新的产业机会。     同时,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应用场景,这也是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     2022年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融资项目的数量接近60笔,平均每周两个项目会获得融资。     近年来,协作机器人成了出海的主力军之一,但其通常要借助海外集成商、经销商等搭档打开市场。     一方面,国际企业更加深度地融入中国市场,多家国际机器人头部企业加强部署中国本地化研发和生产,融入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机器人企业出海势头强劲,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成功进入国际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微信截图_20230310094831   融资规模平稳,资本向头部集中     2018年至2022年第三季度,机器人相关企业融资事件共计500起,融资总额近840亿元。     从公开披露的融资数据来看,2020年、2021年机器人行业的融资事件分别为242起和210起。     到了2022年,投融资事件再度上升到358起,已披露融资金额总计约在400亿元-500亿元左右。     从融资轮次角度,A轮相关事件占比逐年递减,C轮及后期融资事件出现上涨势头,机器人企业市场融资集中度增加,市场逐步迈入稳步发展阶段,头部企业开始显现。     商用服务类机器人热度最高,特色领域机器人企业日趋成熟。     在获投的254家企业中,以商用服务机器人为主营产品的企业占比超过60%,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企业位居第二。     基于繁荣的竞争格局,商业服务类机器人、工业类机器人均涌现出规模化代表企业,持续获得资本注资。     协作机器人领域,出货量排名前三的遨博计划于去年三季度在科创板上市,目前已确定上市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自此,陆续完成C轮融资后的协作机器人中的市场前三名节卡、越疆、遨博齐聚IPO之路。     下游需求增长,带动上游核心企业融资     光伏、锂电池、新能源车等行业这两年都处在设备投入期,只要有布局这些行业的机器人公司,都迎来了逆势的增长。     协作机器人公司如节卡、遨博等都在大举投入新能源行业,汇川技术、埃斯顿等机器人上市公司则针对新能源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在工业机器人中,上游成本占比较高的减速器和机器视觉都受到了资本较高关注。     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一共占了总成本的70%。     在去年的机器人热潮带动下,国产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企业都获得大额融资。     北京智同科技获得数亿元股权融资,由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跃明带队,主要研发CRV减速器,RV减速器上市公司双环传动增发近20亿元。     来福谐波获得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领投的过亿元D轮融资,来福谐波一度被看作科创板上市公司绿的谐波的有力竞争者。     在自动驾驶领域,禾赛科技已经于2月9日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立至今已向下游车企累计交付超10万台激光雷达。截至发稿,禾赛市值已达23.85亿美元。     从国产替代迈入海外拓展阶段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机器人市场,2001—2022年机器人销量从700台增长至30.3万台,销售规模87亿美元,复合增速33.5%。     2017年是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分水岭,2017年以前是国产替代阶段,国内机器人公司主要通过模仿,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市场。     2017年开始,结合AI深度学习、3D视觉、力控等技术的变革,中国机器人行业逐渐走向市场引领,2017—2022年销量复合增速23.1%。     人口结构变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国新能源产业爆发并领先全球,中国机器人或能复制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     产业链成本优势叠加工程师红利,机器人进入海外拓展阶段。     价格内卷终将熄火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机器人细分领域上演了激烈的价格战,套餐服务、免费试用各种招式层出不穷,然而,价格内卷并未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营收和利润。     多位企业人士表示,2023年会维护产品的价盘,会采用相应的折扣吸引客户,但不会直接参与到价格战。     当然,部分企业亦存有库存压力,面临现金流告急,仍会面对市场价格的持续下滑。     2023年机器人企业的成本支出决策会更加明确,力求把钱花在刀刃上。     结尾:     过去智能机对功能机的全盘颠覆,以及当下新能源车对传统汽车的挑战,智能化技术、电池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机器人公司可以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新兴行业、新技术落地加速和新场景增量都在加快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2023年机器人行业:上市和出海不分家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