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农业科研投入应加倍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02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935
核心提示:
  中国应该把这2000多亿美元的补贴转变为投资,用于农业研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与价值链。   农业对外开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手段,但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又易引发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如何理解农业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农业产业链中的角色?科技研发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又有何重要意义?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召开期间,《中国科学报》专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就农业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话题展开讨论。   “开放贸易对粮食安全是有好处的。过去四五十年,农业和非农业产品贸易在确保食物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樊胜根表示。   不过,中国已经从一个粮食出口国变成粮食进口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变差了吗?   樊胜根指出,“其实正相反,通过国际贸易,中国改善了自身的粮食安全。现在,我们有渠道获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农产品,价格也越来越便宜,随着食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消费者会有更多选择。”   他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量和消费量都是巨大的。中国对谷物的进口量增加,能够直接影响到世界谷物的价格。同时中国还是蔬菜消费大国,蔬菜消费总量高达全球4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是世界的粮食安全,而世界粮食安全就是中国粮食安全,这二者是紧密关联的。”   樊胜根说,中国农业要增产,不仅仅是粮食增产,水果、蔬菜、肉类、奶类都有很大发展潜力。中国必须提高自己的生产率和竞争力。而农业研究和投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他解释道,中国的农业研究经费仅占比GDP的0.6%。对发达地区如美国、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来说,这一比例高于2%,而以色列、韩国、日本等国甚至超过3%。这意味着中国对农业研究的投入还需要加倍。樊胜根认为,投入不应局限于主粮研究,还应投入到奶制品、蔬菜、水果、豆类等研究中;不仅仅是传统种养殖,还包括基于最新科学技术的现代农业。   樊胜根同时表示,中国应改革当前的农业补贴制度。两三年前,中国对农业补贴约2120亿美元,但补贴方式与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定不符。对此,他认为,“中国应该把这2000多亿美元的补贴转变为投资,用于农业研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与价值链。总之,重点是通过这样的补贴来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率。”   此外,樊胜根补充道,中国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他们的生产率,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协作、技术转让等。如果非洲、南亚等国的农业生产率提高,中国也可以增加进口,实现进口多样化,降低与分散风险。   “在全球治理中,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必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参与到全球治理结构中。通过开放贸易、科研投入、改革、国际治理等,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中国将更有效、更好地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实现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至关重要。”他说。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农业科研投入应加倍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