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信息科技 » 正文

漫威宇宙IP是如何打造的?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23  来源:好奇心日报  作者:韩方航  浏览次数:428
核心提示:
只有对漫威一无所知的人,才会惊讶于《复仇者联盟4》创下的预售纪录。


 


美国在线售票网站Fandango表示,仅仅只用了6个小时,这部电影就刷新了之前由《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创造的单日预售纪录。AMC院线的服务器在开启预售当天,经历了10倍流量而宕机。但其一天之内的预售额仍然比《原力觉醒》高出50%以上。而在中国,截至4月21日,它的预售票房就已经超过了5亿元。在还未上映前,它的票房就已经排到了中国影史的前180位,并且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刷新。


 


目前为止,全球影史票房纪录仍然由2010年的《阿凡达》保持,但人们大多相信《复仇者联盟4》终究将打破这个27.88亿美元的纪录。不过,就算最终没有做到这一点也无碍。过去十年也早已经见证了《复仇者联盟4》所属的漫威电影宇宙成为21世纪以来最成功的电影产品类型。


 


从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算起,截至2019年3月的《惊奇队长》,漫威电影宇宙一共推出了21部电影,累计全球票房达到185亿美元。而在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这21部电影的累计北美票房也超过了老牌的《星球大战》《007》等系列,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成为最赚钱的电影产品。
 




 


在可以考证的媒体记载中,电影宇宙这个概念最晚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漫威提出,将首先拍摄一系列单体英雄电影,在非漫威粉丝群体中获取了一定的认知度之后,再拍摄一个将这些英雄集结在一起的复仇者电影。2007年《纽约时报》的另一篇报道随即显示,尽管当时他们只公布了《钢铁侠》和《无敌浩克》两部电影,但已经有超过10部电影出现在他们的项目列表中。


 


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漫威电影宇宙会改变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走向。在2007年,《蜘蛛侠》三部曲正式收官,《哈利波特》系列推出到第六部,《加勒比海盗》推出续集,《变形金刚》初出茅庐。就连《纽约时报》也只是将漫威电影宇宙看成是又一个类似的超级大片系列(Mega-blockbusterFranchise)。


 


而在四五年前,漫威电影宇宙的力量也更多被解读为由IP赋予。这个自IntellectualProperty而来的缩写,大体是指这样一种东西,创造一个米老鼠这样的形象,在圈粉之后,把它开发成电影、电视、乐园、玩具、衍生品等。


 


时至今日,在《复仇者联盟4》即将到来的当口,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漫威电影宇宙的大片并不完全来自于超级大片系列,也不来自于IP。作为一种特殊的,并且尚无人能够复制的电影产品,漫威电影宇宙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与此前的电影形成差异。


 


首先,漫威电影宇宙有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剧情。这个剧情并不是如前所述那样,简单的用多部电影分别介绍每一个超级英雄,再将他们收拢到复仇者联盟当中。从2011年的《雷神》开始,一条关于无限宝石的线索开始串联起所有的电影,并最终在《复仇者联盟3》中呈现了一个关于反派灭霸如何收集所有6块无限宝石,并最终以此消灭宇宙中一半人口的故事。


 


《复仇者联盟4》正是这一以无限宝石为核心的故事的大结局,所有的超级英雄如何在极其不利的状况下扭转局面。在这个意义上,整个漫威电影宇宙如同一部在大银幕上播出了10年的电视剧,吸引观众一次又一次买票入场追剧。


 


而这是此前的超级大片系列都未能做到的事情。《007》系列中,詹姆斯·邦德不断拯救世界。《变形金刚》中,人类与塞伯坦星人心生龃龉。但每一个系列的各个电影之间,只存在时间的先后和人物的连续,并不存在情节上的连接。倒是《哈利波特》和《谍影重重》系列有着与漫威电影宇宙相似的主线剧情,只可惜他们都受制于原著小说的体量,而失去了进一步延展的空间。


 


其次,漫威电影宇宙有着极其严格的品控,生产出了近似的但却能够保证在水准线之上的电影。从2014年的《蚁人》之后,这一趋势就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了在《雷神3》和重启的《蜘蛛侠》中两位主角都被质疑“如果失去了装备就失去了力量,那么就一文不值”这样的雷同台词。


 


如今观众已经很难记住每一部漫威电影的导演都是谁。《雷神3》的塔伊加·维迪提、《惊奇队长》的安娜·波顿和瑞安·弗雷克似乎都没有在观众心目中建立太多的认知度。就连要冲击《黑豹》的瑞恩·库格勒也很难说能够以此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他们所享有的待遇与《变形金刚》的迈克尔·贝,凭借《007》成名的萨姆·门德斯也是天差地别。


 


流水线式生产电影的背后,是漫威将制片人中心制发展到极致的产物。从《雷神》开始,漫威电影宇宙的掌舵人有且只有一位,那就是如今的漫威影业总裁凯文·费奇(KevinFiege)。他为所有的电影制定大致情节以及风格,并且寻找适合的导演。例如《奇异博士》中模仿《盗梦空间》的视觉效果,就是费奇主导之下的产物。


 


第三,漫威电影宇宙还强调每一个单体英雄人物的人设。在此,一个最好的对比即是漫威的老对手DC。2016年继《超人:钢铁之躯》之后,DC推出了《蝙蝠侠大战超人》,以期用两个超级英雄明星来迅速笼络观众。然而,在没有明确铺垫两个角色的基础之上,这部在开发时就强调戏剧和冲突的电影,只惹来大部分观众对于剧情的反感的吐槽。


 


相比之下,漫威电影宇宙却是将塑造人物放在第一位。这当中固然有一定的外部因素,在2008年漫威最受欢迎的英雄,包括蜘蛛侠、X战警、绿巨人,都不在漫威自己手中,他们需要告诉观众钢铁侠、雷神到底都是谁。但反过来,确立了一个具有魅力的超级英雄形象,就如同确立了一个新时代的偶像,能够源源不断地将粉丝纳入其中。
 




 


正因为漫威电影宇宙与传统意义上的超级大片系列存在着以上诸多的差异,在商业产品的层面上,漫威电影宇宙与超级大片系列已然完全不同,因此也只有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机制,才能保证一个电影宇宙的正常运转。


 


在过去很多年内,好莱坞奉行绿灯委员会的机制。通常情况下,一位制片人会先寻找剧本,开发成一个项目,然后经由多位制片厂高管组成的绿灯委员会审查放行。这一过程通常会经历多次,从项目开发,到剧本定稿,绿灯委员会会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多次介入。在这个机制下,拥有最终决定权的往往是高官们,而非开发项目的制片人。


 


在迪士尼,也有这样一个近似的机制。不过,除了迪士尼CEO和两位电影部门的负责人以外,费奇本人在漫威电影上也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在拥有足够权力的情况下,费奇也就拥有了能够为所有的电影系列进行长期规划的能力。


 


而在外界看来,费奇所拥有的权力十分宽广。在创意方面,他与罗素兄弟、詹姆斯·古恩等导演合作。在制片领域,则有路易斯·德斯帕西多和维克多利亚·阿隆索作为助手。在每一部电影中,他们会在剧本完成后,寻找演员和导演。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费奇确实需要向霍恩和迪士尼汇报,但很清楚的是,漫威电影宇宙的规模,以及在创意层面的决定,都在他个人的掌控范围内。”


 


费奇并非从一开始就独揽大权。早期的几部电影就有其他的制片人署名。而在2015年之前,漫威内部也另有一个包括费奇在内的六人委员会一同对所有的电影进行指导。然而,一场权力斗争之后,费奇被赋予了直接向迪士尼电影负责人艾伦·霍恩(AlanHorn)汇报的权限,委员会被彻底架空。


 


至此,漫威电影宇宙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只有费奇一个人挂着制片人的头衔。为数不多的例外包括《蚁人2》和《蜘蛛侠》,后者还主要是因为需要与握有版权的索尼合作,所以有了前索尼影业旗下电影部门负责人艾米·帕斯卡(AmyPascal)的署名。
 




漫威影业负责人凯文·费奇无疑是好莱坞如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相比起超级大片系列,漫威电影宇宙拥有更长的生命力。21部电影之后,依然能够迎来《复仇者联盟4》这样一个票房高峰。而传统的超级大片系列,一般到了五部左右,就会出现颓势。


 


此外,漫威电影宇宙的票房表现也更加稳定。即使不算几部复仇者联盟系列,剩下的电影平均全球票房也达到了7.5亿美元。这也是大部分超级大片系列所无法企及的数字。漫威电影宇宙能够为制片厂带来更丰厚、更有保障的收益,它是好莱坞如今最保险的电影产品。


 


在这个意义上,从超级大片系列到漫威电影宇宙,这可以算是好莱坞在推出的电影产品类型上的演进,一种在商业维度上的演进。而这种演进背后的动力,如同《好莱坞电影》作者理查德·麦特白在追溯好莱坞的商业发展时所说,好莱坞始终是一个严格的经济体,电影只不过是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


 


好莱坞在历史上一直在寻找类似于漫威电影宇宙这样的公式以保证自身的收益,而这种公式以什么样子呈现在观众面前,也通常是好莱坞在当时当刻处境的产物。


 


1920年代,好莱坞逐渐在加州南部成型。在那个黄金年代里,好莱坞能够掌握制片、发行、到放映的整个电影产业链。再加上当时的娱乐方式单一,人们只能在电影院中获得短暂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快乐。因此,好莱坞并未面临太多的竞争,他们需要满足的只是观众喜新厌旧的口味。


 


制片厂体制应运而生。好莱坞搭建起巨大的摄影棚,如同流水线一般开始生产影片。他们通常只需要确定一个电影类型,编剧迅速炮制出剧本,导演按照剧本制定拍摄方案,制片厂下属的演员、美术、摄影、灯光各就其位。


 


在那个年代,制片厂每年可以出产500多部电影,而2018年六大制片厂中产量最多的华纳兄弟仅有34部。如此众多的电影,也同样需要炮制出一个卖点,而这个卖点最终就被确定为好莱坞的明星。诸如葛丽泰·嘉宝、琼·克劳馥、亨弗莱·鲍嘉等就是当时的产物。


 


那是好莱坞最无忧无虑的年代。但在之后将近100年时间内,好莱坞在发行和放映端不断被削弱。先是1948年的派拉蒙法案,将影院从好莱坞制片体系中剥离。1950年代开始,好莱坞的发行环节一步一步受到电视、录像带、DVD、以及现在互联网的冲击。


 


因此,对于制片厂来说,他们再也不能像1930年代和1940年代那样如同流水线一般生产电影。他们需要找到一种降低风险、提高利润的方式,也就出现了好莱坞电影产品的演进。


 


1960年代,好莱坞热衷于新技术。他们试图用宽屏以及华丽的舞台背景,探索刚刚兴起的电视所不能企及的视觉效果。1970年代,模型特效和电脑特效都逐渐成熟,《大白鲨》《星球大战》开启了人们早期对于大片的认知。1990年代,电脑特效开始变得价格低廉,促成了制片厂对于视效大片的依赖。2000年前后,为了进一步降低观众的观影门槛,基于小说、漫画、或者是既有电影的翻拍促成了IP这个概念的诞生。它基于这样一个逻辑,观众热爱《指环王》,也就愿意在大银幕上再看一遍魔戒的故事。


 


从以明星作为卖点的流水线电影,到电脑特效制作出来的视效大片,再到基于IP的各种改编,观众能够看到的电影不断随着这样一种商业的逻辑演化,而漫威电影宇宙不过是其最新产物。
 




有鉴于罗素兄弟声称预告片中的段落可能完全不会出现在正片当中,上面这张图是否应该被称为剧照也是一个疑问。


 


漫威电影宇宙理所当然地结合了之前所有电影产品类型的优势。视效大片的部分自然无需多言,超级英雄之所以超级,就在于他们比史泰龙、施瓦辛格之流拥有更强大的毁天灭地能力。


 


漫威本身就是一个大IP,漫画改编最核心的受众永远是那些漫画迷。他们并不忌讳漫画粉丝利用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漫画素材去为非粉丝做科普。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将电影内容与漫画做对比,并且揣测后续电影剧情发展的都不在少数。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粉丝的科普,漫威电影宇宙之于普通观众的接受门槛只会更高。


 


较少提及的则是漫威电影宇宙与明星之间的关联。小罗伯特·唐尼、克里斯·埃文斯固然都是明星,但他们能够获得如今的地位是因为他们出演了钢铁侠和美国队长。是这些角色赋予了这些明星以人设,而并非如同传统明星制那样,围绕着明星的人设来打造电影。真正属于漫威的明星,是钢铁侠和美国队长这样的角色,而非演员本身。


 


正如曾经有多个角色在漫画中都成为了美国队长一样,漫威电影宇宙中的演员可以更换,但角色永远存在。灭霸的演员就曾经由达迈·波蒂埃换成了乔什·布洛林,而《复仇者联盟3》中的红骷髅也不是《美国队长》中的红骷髅。


 


如果小罗伯特·唐尼不再出演钢铁侠,这个角色的魅力确实可能减损,但钢铁侠的故事仍将继续。这便是漫威电影宇宙相较于传统明星制的一大优势,它能够更好的利用角色,而不用担心角色因为演员的离开或者是其他的负面新闻而失去价值。


 


再结合此前提及的漫威电影宇宙的另外两个特点——一个连贯的整体剧情,以及更完善的电影质量把控——漫威电影宇宙进而能够将观众都圈进自己的这个产品体系当中。
 




 


漫威电影宇宙取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制片厂想要效仿。但迄今成功的电影宇宙仍然只有漫威,原因就在于他们做宇宙的方式并没有如同漫威一样演进,而仍然沿用了大量古典的手段。


 


2017年5月环球影业宣布推出黑暗宇宙,将木乃伊、吸血鬼、弗兰肯斯坦等怪物网罗其中。一个月后,黑暗宇宙的第一部影片上映,由汤姆·克鲁斯出演的《新木乃伊》。


 


然而,汤姆·克鲁斯被证明是一个糟糕的选择。成名于1990年代的汤姆·克鲁斯是如今好莱坞仅剩的传统意义上的明星。他为自己塑造了人设,并且极大干预电影的拍摄。除了将自己的御用编剧和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带到《新木乃伊》中,《综艺》的报道还指出,他对于全片有不同寻常的控制力,并且对剧本、导演、后期都有着极强的干预。


 


最终成片变成了汤姆·克鲁斯的个人秀,招致差评无数。明星制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1940年代好莱坞掌握着强大的发行和放映体系,才使得明星能够成为一个卖点。如今,发行体系崩溃了,任何一个明星都无法单独支撑起票房,更何况是一个需要整体规划的电影宇宙。


 


华纳兄弟的DC扩展宇宙则以另一个方式遭遇到了挫折。在它的早期阶段,扎克·施耐德是掌舵之人。他被认为是一个带有作者意识的导演,并根据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规划蝙蝠侠、超人、以及之后正义联盟的剧情。


 


以导演创作为中心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1970年代新好莱坞的做法。在当时,制片厂自身创作发力,反倒是具有一定作者性的导演拥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因此制片厂赋予了导演极大的话语权。然而如今的观众追求电影的娱乐性,导演的作者表达并不被认可,而追求利益的制片厂可以随时剥夺导演的创作权。在多部电影的挫折之后,华纳兄弟也顺势剥夺了扎克·施耐德的权力,将其放逐。


 


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漫威电影宇宙抓住了当代娱乐的一些核心。


 


观众需要一些强烈的娱乐刺激,于是就用严格的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出一些水准线之上的电影。观众并不容易保持长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用一条相对完整且有悬念的故事线告诉观众,这一部的故事与下一部有所关联。


 


漫威电影宇宙塑造的钢铁侠、美国队长人设成为了当代粉丝的精神偶像。在某种程度上,漫威电影宇宙又迎合了一部分亚文化衍生出来的需求,如在洛基这个人设大获成功之后,加强了雷神与洛基兄弟情深的感情线。


 


所有这些东西合在一起,才构成漫威电影宇宙,也是明星制、视效大片、IP、英雄集结这些概念不能完全解释其成功的原因。


 


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万无一失。所有试图寻找娱乐产品成功公式的做法都有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观众的变化远比任何一个事前的策划都要快。


 


从过去两年的好莱坞来看,惊悚片、恐怖片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电影类型。而对于漫威来说,蚁人、奇异博士这些新加入的超级英雄的北美票房表现也并不如老牌的钢铁侠、美国队长理想。


 


随着《复仇者联盟4》的上映,漫威电影宇宙也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关卡。如果说这部电影相当于漫威电影宇宙第一季落幕,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它会像很多演了几季以后被砍掉的电视剧那样,进入一个由盛而衰的周期吗?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漫威宇宙IP是如何打造的?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