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专家:“反食品添加剂”属错误认知 我国食品安全已得到根本改观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25  来源:央广网  浏览次数:548
核心提示:
      关于“中国反食品添加剂联盟”的报道近日引发广泛关注。联盟提出的“食品行业应杜绝食品添加剂”等观点,遭到行业和学术界的集体反对。昨天(24号)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提出,“反食品添加剂”属于错误认知,容易混淆视听,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白军飞告诉记者,添加剂对于食品行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该符合规定。所以讨论的重点应该是如何规范使用,而不是能不能用的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总数达到1.4万种以上,其中直接使用的约有4000种,间接使用的约有1万种,常用的有600种左右。“最常见的比如说卤水点豆腐,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硫酸钙,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凝固剂。如果不用这个,我们可能就无法制作豆腐。”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王蓓举例说。   王蓓认为,食品添加剂不同于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违法添加物,是现代食品工业繁荣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安全。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王蓓说。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君茂用“躲不开”、“爱不够”来形容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躲不开,是因为食品添加剂的必要性。没有添加剂,食品工业尤其是很多保鲜无法保障。而爱不够,则是因为添加剂对于食品品质安全的提升。”他也建议,反食品添加剂“更应该改为”反食品添加剂滥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此前公布,2018年第四季度,全国共完成并公布143万批次食品的样品监督抽检结果,总体合格率为97.6%。其中粮食加工品、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等合格率都高于总体合格率。“食品抽检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包括标签标识的规范、包装材料的选择、有效成分是否达标等,食品不安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淑敏结合抽检数据强调,“因此,不合格不等于不安全,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监管也越来越透明,食品安全风险得到了十分有效控制。”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认为,对食品安全的错误认知已经成为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一个新痛点,建议要加大科技投入,使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建立更具科学依据。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消费者信心摧毁容易恢复难。治理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也需要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认知的不断提升。”白军飞说。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专家:“反食品添加剂”属错误认知 我国食品安全已得到根本改观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