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展会资讯 » 正文

打吊瓶参观衡中 不怕把女儿病倒在起跑线上?_网易教育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12  作者:zhangdi  浏览次数:87
核心提示:
(原标题:打吊瓶参观衡中 不怕女儿病倒在起跑线上?)

打吊瓶参观衡中 不怕把女儿病倒在起跑线上?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而非父母生命的延续,也非帮父母圆梦的工具。将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目标加在孩子身上,也是一种不负责任。

“10岁女童举吊瓶参观衡水中学”,是昨天热搜榜上热度居高不下的新闻。“女童”、“吊瓶”、“衡水中学”,这几个关键词叠合,引爆舆论似乎也顺理成章。

这其实是发生在5月4日的事。当天是衡水中学一年一度的开放日。虽然这名女童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但仍被其父亲带着前来参观。

这位“狼爸”认为,开放日机会难得,孩子应该感受一下衡水中学的气氛,“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每个人的成长都可能被父母代入过往

这个滑稽又有点残酷的举动,引来几乎一边倒的抨击。

这些抨击,既是因为“衡水中学”这个标签背后的残酷教育模式,更因为大多数中国年轻人都对这位父亲的说法心有戚戚。

我们都或多或少听长辈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当年条件不好,错过了学习机会,所以你一定要努力”,“我当年因为家里困难,没能读大学,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做父母的哪怕不吃不用、拆屋卖瓦,也要供你读大学”……

不单是学习,即使是其他兴趣技能,也很容易被父母代入自己的过往,比如“让孩子为自己圆一个没能实现的钢琴梦”。

而许多听着这些话长大的人,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又很容易沿袭成长经历中的印记,说出自己当年最不喜欢听的话。

就像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那种人一样,使之变成中国式家庭关系的一个循环。

在各种关于教育的总结中,“过度期望”是无法回避的一项。

把期望代入到子女身上也是不负责任

不得不说,在中国家庭关系中,“过度期望”有着相当扎实的土壤。

过度期望显然会带来恶果,它会使孩子面对巨大精神压力,童年缺失,心态早熟也早衰。

从理性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而非父母生命的延续,也非帮父母圆梦的工具。将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目标加在孩子身上,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即使像《摔跤吧!爸爸》这种温情故事,父亲将自己的摔跤金牌梦想寄托于女儿身上,也略显三观不正。

对高期望的家长不妨多点理解之同情

在让孩子代偿心愿的心结下,罔顾孩子带病也要让她来参观,无疑是种病态。这是不难评判的事实。

但就这位“狼爸”的“希望孩子有文化”心愿看,我宁愿抱有理解之同情——虽然我极其反对他无视女儿健康的行为。

对于那些曾因知识匮乏、学历不高而举步维艰的家长来说,“文化改变命运”是最朴素的认知,却也是极难得的认知。逼孩子当然是错的,“希望孩子有文化”所以逼她带病参观也是错的,不过“希望孩子有文化”不算错。

当下,“高考改变命运”的几率其实已大大降低。虽然对于许多普通人家而言,这仍是让孩子改变命运的不二途径……但现实中,对读书改变不了命运的“丧”论调的迷信,也在很多人心里滋长。

这位父亲或许也看到了很现实的一面。妥协之下的进取,成了他的选择。

如果你是这位父亲,对孩子抱有类似期望并不为过,虽然他的做法并不妥当,失衡心态也许还会害了孩子。

就像《摔跤吧!爸爸》那样,除了金牌梦想之外,父亲让孩子学习摔跤,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唯一可借鉴的成功人生经验就是摔跤?

许多人会将这位父亲的失衡心态归结于“没文化”,我倒认为恰恰相反。

很多例子表明,对孩子期望最高的反而是精英阶层,最焦虑的也是精英阶层。

他们有着高智商和出色成长经历,反而会更难容忍孩子的缺点,发出“我这么聪明,怎么孩子这么蠢”式的哀叹。

他们也更容易将残酷的职场竞争代入孩子的成长中,试图以揠苗助长的方式让孩子尽早“成熟”。

相比之下,这位自称“没文化”的父亲不过是模仿之举。

更何况,现实中还有无数没文化的家长,更喜欢将“读书有什么用”挂在嘴边,这才是更糟糕的。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打吊瓶参观衡中 不怕把女儿病倒在起跑线上?_网易教育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