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问题游泳圈可能变“夺命圈”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11  浏览次数:810
核心提示:

近日,同安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销售泳具,特别是游泳圈的商家进行了专项检查。


 


据了解,此次检查重点针对商场、超市、文化用品店等泳具销售环节;以及水上乐园、游泳馆、泳池等泳具使用环节,就游泳圈、泳衣泳镜、塑料漂浮板等产品开展监督检查。行动中,执法人员重点查看了各类泳具的产品标识、警示标志、产品合格证和质检报告等认证资质。


 


“我们走访调查发现,不少经营者都误以为游泳圈就是‘救生圈’。事实上大多数造型各异、五颜六色的游泳圈都没有救生功能。”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游泳圈分为充气游泳圈和泡沫游泳圈,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而真正的救生圈和救生衣则比较少见。


 


在一家文具用品店,部分泡沫游泳圈生产厂家、联系电话、出厂日期均没有标注,制作粗劣、包装简单,是典型的“三无”产品。在一家超市,一些充气游泳圈未按照安全技术要求标注“非救生圈设备,仅供在成年人监护下浅水中使用”字样。


 


“2017年5月,山东烟台一家儿童游泳馆内,一个女童套着游泳圈在泳池里溺水1分多钟,直到奄奄一息才被救起。现场监控视频显示,溺水的原因是游泳圈发生后翻,孩子头朝下、腿朝上,因为游泳圈的浮力而无法翻转过来。厦门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溺水事件。”执法人员说,这是因为劣质充气游泳圈往往充气口较松,容易发生漏气,导致使用者快速下坠,在水压的作用下包裹住游泳者。另外,充气游泳圈材质轻薄,容易发生侧翻,这些情况下游泳圈很可能会变成“夺命圈”。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游泳圈,执法人员当场采取了扣押强制措施。据悉,截至目前,同安市场监管部门已检查各类经营主体36家,查获“三无”游泳圈12个、泳帽16个;下一步,还将针对游泳圈进行产品质量抽检。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家长带孩子游泳时,应事先了解水深情况,选择规范的泳装和辅助设备,如救生圈、救生衣等,切不可把游泳圈当救生圈用。


 


【提醒】




游泳圈≠救生圈




游泳圈救生圈有何不同?


 


●执行标准不同。救生圈起救生作用,执行的是国家强制标准(GB4302-2008);而游泳圈被定义为水上玩具,执行的只是玩具标准。简单说,是两个不同的产品。


 


●材质不同。救生圈采用特制泡沫,材质坚硬、浮力较大,遇到溺水者能准确投掷,并能驮载一定重量的重物;游泳圈有充气式和泡沫类之分,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是充气式游泳圈,和救生圈相比,游泳圈重量较轻,很难准确投掷,容易破损漏气,而且塑料表面遇水湿滑,较难抓握。简单说,救生圈和游泳圈的安全性有着本质区别。


 


●造型与价格不同。游泳圈造型各异、价格实惠,而救生圈大多呈圆形,颜色单一,多为橙红色,价格也比游泳圈贵很多。


 


如何正确选购游泳圈?


 


●拒绝“三无”产品。购买前,查看外包装有无厂名厂址、执行标准、警示标志等。按照《充气水上玩具安全技术要求》(QB1557-1992),充气游泳圈应在距离气门不大于100毫米处的显著位置标注“注意:非救生圈设备,仅供在成年人监护下浅水中使用。”


 


●注意有没有刺鼻气味。气味刺鼻的游泳圈很可能是劣质塑料做成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


 


●不被花色和低价迷惑。选择面料柔软的游泳圈,碰撞时有缓冲作用,避免受到伤害。


 


●使用前查看是否漏气。注意看游泳圈的接缝或黏合处,并轻微拉扯,避免产品结合强度不够,发生漏气。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问题游泳圈可能变“夺命圈”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