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展会资讯 » 正文

科技日报评《杨振宁的最后一战》:欢迎君子之争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0  作者:zhangdi  浏览次数:43
核心提示:
(原标题: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关于“中国要不要建大对撞机”的论争2016年就已开始,近日由于一篇自媒体文章,再度白热化。流行网文《杨振宁的最后一战》让许多人关心起这场物理学家的争论。

科学家围绕重大科学决策争个面红耳赤再正常不过,只是很少诉诸大众媒体。此次对阵无论胜负,对科学传播是件好事。过去公众对科学争议“一脸懵”,因为要厘清晦涩术语,没有科学家帮助不大可能。

杨振宁的最后一战:为何坚持反对建超大对撞机

而此次物理学家的积极介入,激烈又不失优雅地吵科学架,不但科普了大对撞机和现代物理学,更重要的是让普通人感受到科学话题之有趣,树立了科学家的良好公众形象,对培育全社会理性讨论的精神大有裨益。

今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科学界应该崇尚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排除地位影响和利益干扰。开展学术批评要开诚布公,多提建设性意见,反对人身攻击。尊重他人学术话语权。

这些写得很对症。当下中国,弘扬君子之争的科学家精神,比建不建大对撞机的议题更重要。

科学昌盛进步的前提是交流。人的观点不可能一致,在良好的讨论环境里各抒己见,互通有无,修正立场,可以臻于至善。而讨论环境恶劣,一说话就陷入口水战,科学之争就不再可能。

对事不对人是很难的。瞧不惯对方自信满满的表述,反驳时难免语带讥刺;有时急于下结论说对方“水平有限”“利益驱动”,这些不甚礼貌的言辞实际是“扣帽子”。还记得几年前,争论某天文学装置的建设问题时,就从吵科学架发展到人身攻击和“揭老底”,有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面对不同观点时,跟普通的“愤怒网民”也差不多。让人感叹:理性争鸣真不容易。

近日的大对撞机之争中,大多数科学家没有因为意见和利益相左就“恶评”,一些主流媒体也能客观平衡地、不设立场地叙述是非理直。这令人欣慰。

科学家应该以其学识服务公众。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在公众关心的科学论争中最应发声。但遗憾的是过去科学家往往不敢出头,甚至万马齐喑。而大对撞机争论中,一些明星科学家主动解疑释惑,敢于担当,我们为之点赞。

应该说,围绕大对撞机的讨论能够理性展开,杨振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振宁公认的学术声誉,使对立方的科学家更愿意积极回应,而且保持着措辞的尊重。同时一些秉持公心的论者,也帮助营造了“只论理不论腕”的氛围,让学术争论并不因为杨振宁的威望或者王贻芳的资历,而有所偏差。

我们提倡学界争鸣。学术争论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争,为科学界注入了精气神,引发精彩的观点交锋和优良的学风。我们期待更多的“大对撞机之争”。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科技日报评《杨振宁的最后一战》:欢迎君子之争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