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信息科技 » 正文

张艺谋跨界、迪士尼环球影城竞相布局…VR主题娱乐市场前景几何?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16  浏览次数:693
核心提示:
 与虚幻现实技术(VR)结合的主题娱乐市场正蓄势待发。



 


2018亚洲VR&AR博览会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国内VR市场预计将超过100亿元,未来五年,VR行业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0%。业内人士预测,到2021年,中国VR行业总产值将达到79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VR市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VR线下体验店、主题公园等随之兴起。去年4月开业的贵州东方科幻谷VR主题公园引得国际媒体竞相报道,12月开业的南昌VR主题公园也成为潮流青年的新晋打卡圣地。


 


除主题乐园外,与VR行业相关的线下体验项目也在被引入更多领域。如故宫利用VR走进《清明上河图》、变形金刚IP持有者孩子宝与一起智能合作推出包含VR/全息等技术的Holo音乐嘉年华。去年,由张艺谋创立的VR公司“当红齐天”相继获得华侨城和英特尔的战略投资。


 


VR与娱乐结合的新场景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上也涌现众多交互式体验VR创业公司,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巨头竞相加码。不过,VR与主题公园的结合体验虽好,但内容匮乏、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不一而足,要想将VR技术充分融入主题乐园并非易事。


 


一、VR沉浸式体验在国内的应用


 


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正构成国内消费升级中的主力军,随着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更多的新场景,为满足年轻群体更多的个性化体验需求,未来旅游产品和旅游场景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


 


VR技术与新场景在主题娱乐领域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类是在现有主题公园内引入VR过山车、骑乘等游乐设施,或在景区内引入;另一类是激发游客参与积极性的线下交互式体验中心。


 


在现阶段,国内主题公园行业正处于火热状态,需求量很大。但多数主题公园主要靠引入国际IP打造项目,以房地产为主要变现方式。VR主题公园的前景不错,但单纯以VR打造项目,业态略显单一,且VR体验有频效问题,其技术和内容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需要加入声、光、电演艺等元素。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主题公园运营商开始尝试接受VR新技术,增加新业态对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以维持和提高消费者粘度。


 


比如,特种电影是华强方特产业链中重要一环。早在几年前公司就开始利用VR、AR、全息成像技术,在全国各地的华强方特主题乐园开展相关项目,其中“千古蝶恋”“女娲补天”“牛郎织女”是利用VR等技术给观众带来较强沉浸感的表演节目。
 




 


此外,张艺谋创立的VR公司“当红齐天”也成为VR主题娱乐领域的新生势力。公司业务涉及线下乐园的设计制作与落地、IP的开发和运营等,并在去年6月获得由华侨城文化集团领投的数亿元Pre-A轮融资,去年12月还获得来自英特尔的战略投资。


 


VR在主题公园应用上有很大优势,可以避免承担设计、建造、人力、财力等风险,并且主题公园可实现定期更换娱乐主题,推出越来越多的场景,做到“风格百变”。华侨城投资当红齐天的逻辑在于,VR技术与主题公园模式结合未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类新业态也能够满足大型主题乐园运营的内容需求。


 


除主题公园运营商及创业公司外,还有一些国内文化娱乐公司通过引入国际IP的方式推出VR体验项目。


 


去年5月,新诺亚文化发展集团获得好莱坞品牌魔术城堡(MagicCastle)在中国的IP授权。新诺亚推出的第一个项目是线下互联网社区品牌TheCircle,在五星级酒店度假区打造以VR、AR、MR、3D和全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沉浸式娱乐体验。


 


随着VR与娱乐结合的新场景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上也涌现出很多交互式体验VR创业公司,迪士尼、环球影城等也相继加码该领域。




二、迪士尼环球影城大力投资VR体验


 


与国内主题公园运营商一样,国际很多大型主题公园将VR、AR等技术引乐园内的游乐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多种类的体验和吸引更多的游客入园。


 


在国际上,与VR等技术结合的交互式体验娱乐(Location-basedEntertainment)更受欢迎。据VR研究机构GreenlightInsights预测,未来五年交互式VR体验市场规模将增至120亿美元。


 


在全球交互式体验VR创业公司中,与当红齐天类似的包括DreamscapeImmersive。


 


2017年10月,Dreamscape获得由美国最大院线公司AMC领投,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华纳传媒、21世纪福克斯等跟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12月,Dreamscape又获得其他战略性投资,融资金额增至3000万美元。


 


后来加入的投资者包括维亚康姆旗下持有海绵宝宝等品牌的尼克、中东亿万富翁MajidAlFuttaim、VRSenseSolutionsLimited以及迪拜传媒娱乐公司ImageNationAbuDhabi。


 


Dreamscape计划将所融资金用于原创内容生产和全球业务扩张。去年12月,公司第一个沉浸式体验项目在洛杉矶大型购物中心Westfield开业,并计划2019年在得州达拉斯/沃斯堡等4个城市与AMC影院合作推出更多项目。


 


其他比较有影响力的VR沉浸式体验初创公司包括迪士尼孵化器项目TheVoid和环球影城母公司资本机构投资的Spaces。
 





在项目落地方面,除把《捉鬼敢死队》VR体验引入纽约杜莎夫人蜡像馆外,TheVoid去年在马来西亚等17个地点推出《星球大战:帝国的秘密》和《无敌破坏王》VR体验项目。


 


至于Spaces,公司去年6月宣布在南加利福尼亚推出《终结者》VR体验项目;去年10月,Spaces与日本游戏公司世嘉娱乐部门合作,将该VR线下体验项目引入日本。


 


事实上,早在2016年6月,Spaces就已宣布与宋城演艺共同出资1.6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后来又领投Spaces6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在此之前,盛大集团主导完成投资TheVoid,并计划在国内打造TheVoid项目,两大VR创业公司未来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在主题公园VR应用方面,六旗娱乐与三星合作推出了VR过山车GalacticAttack,默林娱乐在ThorpePark乐园也新增了VR幽灵列车。此外,ParadropVR把虚拟现实技术与滑翔伞运动结合,并将其引入默林娱乐新推出的贝尔大冒险项目。


 


三、“主题公园+VR”难题待解


 


VR与主题公园的结合体验虽好,但频效问题依然存在。


 


在VR娱乐领域中,硬件、内容、渠道三大板块缺一不可。一方面,原创内容要根据硬件设备的性能特点,设计匹配的故事情节,突显外设硬件功能优势。另一方面,极致的体验交互不仅为VR体验场所带来利润,内容商实现变现后能开发更多的原创内容。


 


但商业价值的核心需以运营为主,现阶段内容比较匮乏、技术不太成熟和频效较低是VR沉浸式体验相关的业态升级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


 


在国内,目前的VR技术还不能说服所有的国内主题公园升级游乐设备,也是因为担心这种技术现有的频效较低、内容较少等缺点,并不能提升游客体验。比如,一台过山车正常运营仅需三四个人,但VR过山车不仅要增加运营人员,指导游客佩戴头盔,还要对游客讲解注意事项等内容,这显然不符合运营商在减少成本或保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效益的诉求。


 


显然,要想将VR技术充分融入主题乐园并非易事,虽然迪士尼、环球影城在VR领域有所布局,但这是基于其已有的设备制造能力、园区运营经验和IP储备量之上。一个成熟的主题乐园运营,所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内容研发能力、资金的储备以及管理体系的建立都至关重要,特别是IP的储备,讲究的不仅是数量,还要有质量。文化的沉淀与IP的运营极其考验项目操盘者的能力。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张艺谋跨界、迪士尼环球影城竞相布局…VR主题娱乐市场前景几何?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