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信息科技 » 正文

时光网CEO侯凯文:“井喷”电影衍生品市场的机遇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7  来源:钛媒体  作者:董美圻  浏览次数:360
核心提示:


时光网CEO侯凯文


 


  这的确不是一场传统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布会,LED屏上没有出现排列数据的PPT,也没有技术咖的枯燥宣讲,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经典绘画作品、和电影片段的画面。时光网以衍生品为主题的发布会更像一场多元艺术展。


 


  这家从电影分享社区起家的公司,已经在电影市场坚持了10年,从人海战术到大数据分析时代,从社区功能到电商进阶。时光网CEO侯凯文日前接受了钛媒体记者专访,我们聊了聊时光网的转型和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崛起


 


  衍生品市场“井喷”


 


  侨福芳草地一层,专卖电影IP衍生品的展台上不仅有“大白”、《疯狂动物城》里的各种萌物,还有“钢铁侠”、“魔兽”等硬汉最爱,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是时光网的LOGO。除了时尚商场,在全国万达影院等大院线里也可以看到时光网的货架。


 


  这些过去要么出国购买,要么海淘的电影产品,如今已经和我们近在咫尺。这就是时光网自去年宣布开始运营垂直电商后的又一步战略:线下布局(>参考钛媒体此前关于时光网转型的深度报道)。


 


  同时,时光网目前开发的衍生品已经不局限于手办、公仔等产品,你能看见的是大量融入时尚元素的服装、帽子、背包以及配饰等日常生活类产品。时光网CEO侯凯文告诉钛媒体记者,时光网衍生品业务,从去年商场上线到现在,已经翻了五倍。“这预示着衍生品的市场开始热了,并且也带动了一些广告和品牌业务,所以是相应的一个联动反应,这个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在2016商业科技领域年度预测中曾预言,“后产品市场将超越票房”,时光网的发展似乎正在印证我们的预测。时光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运作衍生品业务以来,时光网2015年的衍生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倍,今年一季度则更是同比增长了5倍;自主设计的产品数量占据时光网商城产品的30%,销售收入里占70%;B2B电商平台“时光网pro”上线5个月涵盖90%的实名制影院经理用户;目前B端占比30%, C端占70%;线上占80%,线下占20%。


 


  2014年开始布局衍生品行业的时光网,就像被幸运之神临幸般的“押对了宝”;但在侯凯文看来,幸运的背后,是长达十年所积累的内功。


 


  毫不夸张的说,时光网见证和陪伴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这个平台所赢得的尊重,正是侯凯文对中国电影没有功利心的支持,就像在谈到IP多元发展的时候,他一再强调“为了原创和正版,不惜成本”,这也代表了侯凯文创业的初心。


 


  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只有8.6个亿收入;到了2010年,票房收入破100亿;而2015年直接破400亿。中国商业银幕总数达30809块,城市影院6210家。票房收入激增带动了电影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去年开始,以“IP”为核心的电影产业多元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各大影业公司针对IP衍生及周边的布局悄然展开。


 


  创业初始,时光网依靠人海战术建立起中国最大的数据库和媒体;2008年,开放电影院信息和放映时间查询功能;2009年打造电影推广功能;2013年开启电影票售卖业务。


 


  从时光网成立到2014年之间,时光网一直停留在B2C的商业模式。而直到2015年推出商城,衍生品不仅针对C端,更面向B端开放。这让时光网的盈利模式除了票务、电影推广等业务,迎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以知名衍生品“大白”为例,在《超能陆战队》这部之前并不被看好的迪士尼动画片上映后,获得了大批女性粉丝的追捧,从而带动了衍生品的销售,仅大白手机壳一项的销售就已过万。


 


  抵御“山寨”侵略


 


  万达院线总经理曾茂军在一份声明中说表示,万达与时光网的合作“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体而言,即电影衍生产品“从只服务特定用户群,拓展到生活用品领域”。


 


  “我的商业计划书,十年来只变过一块儿。”侯凯文说。他不是个技术流,但是在谈及商业发展时一样理性,“时光网每做一件事都是给下一步铺台阶,从电影资讯、社区、媒体、无线、票务、衍生品,我们已经完成了用户体验的闭环。”


 


  时光网在新产品的开发商以“慢工”而闻名,仅衍生品一项的开发,就用了3年的筹备时间。但时光网旗下“影时光”设计品牌上线之初,就一气呵成打通了仓储、物流、配送、快递追踪等服务,成为一个“从下单至到货在1-3天内完成”的成熟电商平台。


 




身穿漫威童装的小模特


 


  模式固然重要,但支撑平台发展的还是产品本身。衍生品的设计、制作均需要专业的团队,时光网花了3年时间搭建设计团队、工艺团队、生产团队,然后再结合电影上映时间对整个IP进行规划,打通各个环节。


 


  这也是为什么时光网能够获得迪士尼、索尼、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影业和二十世纪福斯全球六大顶级片商的共同授权;也是国内极少售卖好莱坞顶级商业大片正版衍生品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众多院线都要找到时光网进行采购。


 


  想要做衍生品,授权门槛是一个现实存在的考验,“海外的IP授权方可不是只看你的资金、用户数量就授权给你的,他们要看你是不是在尊重知识产权,你的平台是不是目标客户群,有没有设计的能力,有没有渠道,对方会有一个综合的考量。”侯凯文说。


 


  第一口螃蟹的味道


 


  美国电影公司很早就开始依赖电影主题衍生品进行多元化盈利,迪士尼和漫威的IP产品更是经久不衰,一个成功的IP除了票房,还需要衍生品市场的验证。而中国市场迟迟无法打开的症结就是一直难以突破“品质关”。


 


  在山寨泛滥的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中,电商平台不乏劣质复制品,尤其含有毒塑料等原材料对孩子们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由于“原创”成本高、利润有限,造成原创衍生品多年无人问津。而为了保障品质,时光网所发布的衍生品中,原创占比大于30%;侯凯文更是用“不计成本”去形容对原材料的品控。


 


  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光网尚未形成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供复制,而且大多经验来自自身的实践。比如,在合作中团队才知道,一部大电影往往提前一年开始运作衍生品开发,但是超过50%以上的电影,只有三个月时间去筹备,从授权、设计、审核、到生产、上线,时光网做过的最快的案例用了45天。


 


  从商场上线至今仅一年,《魔兽》片方授予了时光网全品类设计的权限。从生活用品到数码到玩具家具,整个四大品类的设计,从超过一千多种的设计从中提炼出来三百多种产品,从几块钱的徽章到上千元的手办,从小小的钥匙扣到等比例的角色模型,这应该是仅次于漫威最大的一次衍生品开发项目。


 


  侯凯文表示,授权方的信任就是来自于对时光网“原创、正品”的肯定。“这次时光网还负责《魔兽》衍生品示范的设计,就是我们的设计会给到别的开发商手里作为标准。”


 


  2015年,王健林与侯凯文的一次约见后,万达购买了时光网20%股份。这一举动曾受到行业的质疑,有电影公司称万达的钱“或许白花了”。今年,当华谊、乐视、阿里、腾讯等影业纷纷进军衍生品行业,万达入股的用意终于浮出水面。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时光网CEO侯凯文:“井喷”电影衍生品市场的机遇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