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展会资讯 » 正文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举行杨以涵先生追思会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17  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浏览次数:675
核心提示:
图片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杨以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8月17日8时30分在海南逝世,享年96岁。

校党委书记周坚,校长杨勇平第一时间慰问杨以涵先生家属,表示诚挚哀悼。校内外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表达了对杨以涵先生的沉痛哀悼和深切缅怀。

8月24日下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举行杨以涵先生追思会。周坚,杨勇平,党委常委、副校长律方成,党委常委、副校长毕天姝,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奇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外部董事张成杰,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朱常宝,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贺仁睦,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余贻鑫,东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李国庆,校长蔡国伟,原校长穆钢,副校长陈厚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徐殿国,昆明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束洪春及来自清华大学电机系等国内十余所高校电气学院的代表等三百余人齐聚追思会,深切缅怀和纪念杨以涵先生。追思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追思会由毕天姝主持。

会上,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卜春梅宣读了社会各界发来的唁电。参会人员深情回顾了杨以涵先生矢志不渝、奋斗不息、献身学术、求真探索、无私奉献、志行高洁的一生,深情回忆了与先生共事或受教于先生的点点滴滴,深切表达了继承先生衣钵,传承先生风范的决心。这些故事鲜活丰满,讲述者鲠喉凝噎,听者潸然泪下。

在同事同行眼中,杨以涵先生是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他致力于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作出多项重要的开创性贡献,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国家电力事业发展进步。在治学上,他是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楷模,是下真功夫、苦功夫,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楷模,是开先河、闯新路,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楷模。在为人上,他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典范,是热爱祖国、矢志奉献的典范,是热爱学校、与华电共成长共进步的典范。

在弟子眼中,杨以涵先生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真心关爱学生,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将“学生的进步”作为“为人师者最快乐的事情”,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教书育人事业中去,把学生的成功作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他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是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的“大先生”。杨以涵先生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师、管理人才和卓有建树的学科带头人,为电力科教事业薪火相传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在华电师生眼中,杨以涵先生心系祖国,以赤诚之心涵养科教报国志,将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他心系学校,为学校创建第一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博士点,并且开创了电力市场、光学电流互感器等新的研究领域。他总想在有生之年再为华电多做些实事,他的不懈奋斗历程在华电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成为大学精神和文化的一种象征。华电人要学习他胸怀“国之大者”,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砥砺奋斗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在服务国家中开拓人生格局、成就人生高度;学习他爱校敬业的情怀和谦逊务实的品格,将个人融入集体,将小我融入大我,以昂扬斗志和优良作风积极投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师远去,精神永存。缅怀杨以涵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他的大师风范、高尚品格、崇高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更好地担当时代使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杨以涵先生千古!

初审:张欣烨

审核:王硕 卜春梅

责任编辑:郭耀红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举行杨以涵先生追思会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