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13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系列赛事在安徽合肥举办。天津大学北洋动力车队在燃油方程式中获全国一等奖;电动方程式首次参赛即荣获蔚来最佳新秀奖。
该赛事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大学生汽车赛事,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传统车辆工程强校在内的100余支队伍参赛。
浩跃xiii是天津大学学生自主设计制造的第13辆燃油方程式赛车。车队在进气系统、润滑方式、空气动力学、悬架系统上进行了创新设计,在设计报告、成本报告、商业报告等静态项目和直线加速、8字绕环、高速避障、耐久测试和效率测试等动态项目中表现优异,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浩跃ev1是天津大学首辆电动方程式赛车,在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中心和机械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车队从零开始完成了电驱动系统和整车设计与制造,在本届首次参赛电车队中排名第一,获蔚来最佳新秀奖。
天津大学北洋动力车队是fsc系列赛事创始车队之一,在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燃动力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下连续参赛至今,获潍柴动力、东风日产、春风动力、纬湃科技等企业赞助,成绩稳步提升,近几年连续获全国一、二等奖和多个单项奖励。
秉承学校新工科办学理念,机械学院打造了“赛车+”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通过一二课堂贯通和创新创业融通,建设了一支专业教师、学工教师、企业专家相互补充、交叉共建的教学团队。在“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一体化生态中,刘松涛、刘庆晨等历任队长毕业留津创业,带动了科技创新驱动的硬核创业观,创业者回归课堂的同时赞助车队发展,形成了创业“反哺”的特色文化,在新工科理念下的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津云新闻记者段玮 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津云:
(编辑 董玥欣 袁文超)
碳中和“开学第一课”现场
为首批研究生导师代表颁发聘任证书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致辞(图片均由西北大学提供)
本站讯 9月22日,时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双碳”目标2周年之际,“携手创未来,迈向碳中和”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首届研究生新生“碳中和开学第一课”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
陕西省副省长方光华通过视频向碳中和学院首届研究生新生寄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院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研究员,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co2封存研究组主席研究员兼组长薛自求研究员在线出席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北大学张国伟教授,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赵国春教授,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教授,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党委副书记吕建荣,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赖绍聪等出席活动。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碳中和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主持。
张中祥、薛自求作为专家学者代表在致辞中为碳中和学院及首届研究生新生送上美好祝福。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李文学作为企业代表致辞。榆林市政协副主席高苗,榆林学院副院长闫龙作为兄弟高校代表致辞。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凯向学院赠送礼物。张小曳院士从国家科技发展进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等方面对碳中和学院首届研究生新生提出殷切希望。
活动上还举行了碳中和学院专家聘任仪式及导师聘任仪式,王亚杰为彭勃颁发兼职教授聘书;张国伟院士、何雅玲院士、赵国春院士分别为首批研究生导师代表颁发聘任证书。吕建荣和赖绍聪为新生赠送校徽和入学礼物。
马劲风作为学院导师代表,在发言中对西北大学ccus领域的前期研究和工作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并鼓励同学们自觉肩负起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使命,为全人类创造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王浩璠代表首届博士研究生新生在发言中作出坚定承诺,碳中和学院首届研究生必将自觉树立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自身所学创造高质量创新成果,努力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见证者、践行者、贡献者。
王亚杰在总结讲话中对碳中和学院前期建设工作及取得的发展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交叉融合特色办学的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首批入学新生提出了殷切期望。最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日祥院士以“宜居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给新生们上了开学第一课,开启了学院新生们在“双碳”知识领域逐梦的崭新征程。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规划建设于陕西榆林科创新城,将重点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大科学装置科学中心、高端能源化工创新中心、跨学科综合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四大板块。学院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以榆林ccus设施集群筹建为引领,遵循“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聚焦ccus、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氢能与储能、碳经济与碳管理等双碳重点研究方向,加快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产业认知、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学院邀请国内“双碳”领域14名院士和知名学者担任领衔专家,依托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20个省部级平台,整合来自全校11个院系的教师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现有研究生导师109人,2022年已招收硕博士研究生53人。
《中国科学报》:
(编辑 董玥欣 袁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