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对儿童玩具市场监管不能“玩儿”,消费者也要做个“明白人”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6  浏览次数:115
核心提示:

玩具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好伙伴。但一些“三无”玩具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屡屡导致儿童安全事故。(12月12日《广州日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前三季度国家质量专项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儿童玩具及用品致伤问题增速较快,0岁至14岁儿童在总伤害案例中占比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11.31%增长到2018年前三季度的16.21%。


 


由于玩具种类繁多,儿童在玩具使用过程中受到的伤害也防不胜防,主要有机械物理伤害、化学伤害、电伤害、烧伤烫伤等。其中,机械物理伤害最为频繁。造成机械物理伤害的主要因素包括玩具锐利边缘、危险的尖点、突出物和小零件、绳索等。如一些玩具上的鼻子、眼睛、扣子等小零件,当幼儿咬、啃、手抠这些小零件时极易脱落,有可能被幼儿误食、吞咽,造成窒息危险。


 


有些玩具的塑化剂含量一直被诟病,常见的是一种被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可以增加塑料制品中的柔软性、耐寒性、增进光稳定性,但通过孩子啃咬吞食后,塑化剂会“逃逸”出来。有些劣质玩具的涂层中,可能含有铅、汞、镉等重金属。儿童皮肤接触或用舌头舔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危害。


 


市面上的玩具品种繁多,即使再便宜也会宣称安全可靠。而安全与否,并不是靠“宣称”可以担得起的。玩具的不合格、不达标,说明市场管理出现了盲区。对某种商品来说,有人卖,无人管,肯定会“萝卜快了不洗泥”。关涉宝宝们安全的玩具,的确不该是市场监管部门的“留白”之处。在不该“留白”的地方省墨,就是作为缺失。


 


儿童玩具并不是无质量标准可依。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玩具产品伤害,保护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 2016年1月国家出台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但由于监管的漏洞,没有认证标识的“黑玩具”仍然充斥市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童车、电玩具、塑胶玩具、金属玩具、弹射玩具、娃娃玩具六大类玩具产品被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目录,没有获3C认证证书、没有按规定加贴3C认证标识,不得出厂销售。实际上,许多玩具产品都没有经过认证就流向了市场。


 


防止不合格的玩具产品流入市场,除了不折不扣执行国家标准外,还要规范市场秩序,全覆盖检验检测,落实缺陷玩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兑现相关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义务,从源头上防范不安全儿童玩具流入市场。市场部门应强化对儿童玩具产品经营者的监管,加大市场执法力度,重点监督儿童玩具经营者是否具备相关的前置许可,对于没有标明生产厂家、厂址、生产日期、无产品质量合格证,证照不齐等违法经营行为,应依法予以严厉查处。


 


儿童玩具的质量达标,除了依靠市场监管部门盯紧看牢之外,消费者也应该具备相关的识别知识。尽管化学物质残留量之类作为消费者难以测定,但其各种标识、警示语、二维码信息,作为一般消费者并不难判定。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选择权,也是增加儿童玩具安全系数的重要因素。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在选择上做个明白人,对保障权益避免损失至关重要。(张全林)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对儿童玩具市场监管不能“玩儿”,消费者也要做个“明白人”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