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网购商品三分之一不合格,是耸人听闻还是确有其事?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6  来源:虎嗅网  作者:王记超  浏览次数:949
核心提示:


 


  国家工商总局对2016年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的专项抽检炸开了锅。


 


  一切都是因为抽检的数字过于爆炸。抽检商品有效送检样品497批次,其中172批次商品质量不合格,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


 


  更为要命的是,这34.6%质量不合格商品中,其中内在质量不合格的约占93%。


 


  这次工商总局抽检的网站,涵盖了几乎所有大的购物平台,淘宝、天猫、京东、易迅、苏宁、一号店、国美在线、唯品会、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几乎占据了整个电商份额的100%。


 


  1、正本清源:中国商品的监管体系是如何运作?


 


  有媒体耸人听闻的标题,中国网购商品三分之一不合格。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标题,是因为这些媒体根本不了解中国商品质量管理流程,从而造成了消费者恐慌。


 


  超先声在某中央媒体对口跑工商总局和中国消协,对中国整个质量控制流程以及政府对市场管理有所了解。


 


  中国政府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有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中国整个商品生产流通中,有两个部级单位对商品质量把控: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商品的生产领域,从原材料到工厂生产出成品,质检部门负责监管。


 


  国家工商总局负责监管流通领域,工业制成品从运输、仓储到零售,这中间的质量问题归属工商总局。


 


  从监管层级上说,两个部级总局负责全国性和行业性的问题,制定本行业的监管流程和部门规章,而各地方分局负责各自区域商品的监管,以及具体的实施和抽检等。


 


  作为工商总局,通常很难对全行业进行全方位的抽检,这样的抽检成本太高,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另一方面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就目前来讲,大部分的行业从业者都是遵守法律法规,假冒伪劣产品并不会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多。


 


  工商总局的抽检,一般是针对消费者投诉或者媒体反映较多的行业和产品进行抽检,比如近期进行的抽检,江苏对网购农资商品的检测,广州对轮胎的抽检,国家工商总局对手机行业的抽检等。


 


  2、抽检数据吓人其实是常态


 


  国家工商总局对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的抽检,是在年初就已经定下的。


 


  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在全国工商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工商总局将加大对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的抽检力度,促进电子商务商品的质量提升。


 


  所以这次的检查并不是对网络零售全行业的一次大规模抽检,也不是一次突击式的检查,而是针对几个反应问题较多网络零售产品的抽检。


 


  国家工商总局在随后也解释了这个问题,工商部门不是对市场上所有商品质量进行普遍抽检,而是针对消费者投诉举报集中的问题商品开展专项抽检,属于靶向式抽检,目的是发现问题商品,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由于抽检的商品品种不同,每次抽检的不合格率会有差异。工商部门只针对当次抽检样品作出不合格检出率,不对某类商品作整体质量判断。


 


  所以抽检出现三分之一的不合格,并非整个网购商品都出现了质量问题,而是被投诉严重的几大类产品,的确存在很大质量问题。


 


  对于整个工商监管系统不理解,会产生很大误解,社会上这种误解一直存在。


 


  比如工商总局网站上的抽检结果,西安手机抽检四成不合格,四省第三季度节能灯抽检不合格率达49%,南京抽检近1400批次合格率仅六成。


 


  这些抽检是严格限定了生产时间、产品范围和抽检地点的,所以有些高得吓人的不合格率,实际上并非全行业出了问题,而是对不规范企业的处理,对整个行业的警示。


 


  抽检本来就是一个概率问题,有着本身的范畴,不能对抽检结果掉以轻心,但扩大化和过于担心是大可不必的。


 


  事实上,即便针对问题网购产品的抽检,整个数据也是不断向好的。


 


  2014年下半年,国家工商总局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此次监测共完成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一年过去,非正品率从四成以上降到三成多,网购商品的整个环境在改变。


 


  3、新零售呼吁新监管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监管的方式和方法,也会随时而变,比如,将网络商品和线下商品分开抽检的模式,也可能发生变化。


 


  最近的两场演讲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不断在强调一个事实,电子商务这个字可能很快被淘汰。阿里巴巴从2017年起将不再提电子商务一说,网购购物这个词也将趋于消亡,线下商品和线上商品之间将不再有界限。


 


  在马云描述的“新零售”里,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新零售的格局下,如果单纯以线上或者线下来进行不同的监管,显然是已经不合时宜。监管也随时而动,新零售意味着将来国家工商总局的“新监管”“新抽检”。


 


  4、工商总局为难电商企业?谣传!


 


  监管与被监管,应该是良性的互动,被抽检企业出现问题,企业就抽检结果对监管层提出疑问,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不过在有些媒体笔下,变成了工商总局要给电商企业“找茬”、“穿小鞋”。


 


  工商总局的表态打破了这个谣言:此次专项抽检工作是工商部门市场监管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个别媒体渲染工商总局要与电商企业过不去并不准确。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整个媒体环境急剧变化,网络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媒体人才风流云散。


 


  不得不说,青黄不接的媒体人,利润稀薄的媒体环境,让媒体报道质量越来越差,普通媒体应对一般社会新闻倒还游刃有余,在面临重大选题、权威部门的报道时候,往往流于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尤其是国家权威部委的一些政策,都是经过细细考量、字斟句酌的,政策背景、纸面下的意思,都是此中有深意,不过媒体往往从中摘出一两句,造成了很多本不该有的误解。


 


  其实,电商企业早就不是新鲜事物,与监管部门的磨合期早已过去。


 


  电商从本世纪初诞生,直到10年后蔚为大观,实际上在中国横跨三届政府。但无论哪届政府,对互联网和电商这种新事物,基本上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鼓励创新。


 


  在淘宝诞生之前,阿里B2B业务、卓越网、当当网都已经诞生。


 


  在上届政府,即便在电商征税、电商认定等方面,都是抱着开放式的态度,并没有因为新鲜事物游走在政策边缘而一棒打死,所以才有中国电商大繁荣,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成为世界互联网新贵。


 


  本届政府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口号,更是给互联网和电商企业以鼓励,阻碍创新已经是“政治不正确”,电商在这个氛围下又在跨境电商、母婴电商上有新突破。


 


  在本届政府的简政放权的目标下,政府的审批权力收缩,监管部门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冷衙门”,而是服务型政府。如果真有监管方跟被监管企业过不去,不光是缺乏政治智慧,更缺乏对中国发展大趋势的判断。
 


  相关阅读:国家工商总局:网购商品超三分之一不合格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网购商品三分之一不合格,是耸人听闻还是确有其事?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