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陶崇园自杀一年:高校师生之间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26  作者:zhangdi  浏览次数:52
核心提示:
(原标题:陶崇园自杀一年祭:高校师生之间,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

25日晚,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的姐姐通过微博告诉公众:“时隔一年,王攀终于认错道歉了。”该微博所附的调解书显示,王攀除道歉外,还赔偿陶崇园家属65万元。

陶崇园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王攀是他的导师。一年前的今天,还是武汉理工大学三年级研究生的陶崇园,从五层宿舍楼顶坠落。警方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不予立案。

事发前,陶崇园曾向家人抱怨导师王攀对他各种控制,令他困扰。因而,这桩自杀死亡案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年过去了,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终于尘埃落定。回顾过去,不免遗憾;今朝判案,拍手称快。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曾经,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是人人向往的乌托邦。近年来,频频爆出的师生问题让这个乌托邦笼罩上一层又一层的乌云,名校也不例外。无论是去年世界范围风起云涌的“ME TOO”运动,还是类似陶崇园王攀事件,最后都聚焦为一个点:师生关系。

当下,少数部分高校老师利用身份、职位之便,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压迫”地位,以至于一些学生完成不了学业,甚至走向极端。

畸形的关系爆出诸多极端案例。陶崇园并非孤例,西安交大在读博士杨宝德也因“不堪导师奴役自杀”溺亡。近两天学术圈广为流传的微信群截图,一位叫“倪冰冰”的老师在微信群大放厥词,称学生为“垃圾、白痴、文盲”,更称“写的东西跟屎一样,你们怎么不去吃屎呢”……接二连三的事例说明,暗流虽小,力量强大。

此类话题之所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固然有个案的极端性,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因其击中了高校“师生关系异化”这个难以言说的痛点。

自2000年以来,与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呼应,中国教育也逐步趋向于商业化,国家有了大笔的经费可以拨给教师,科研经费的出现让一些导师开始雇佣学生为,经济利益导致师生关系无形中成为“老板”和“打工者”模式的雇佣关系。比商业雇佣更甚的是,学生处于没任何反抗能力的地位,教师却掌握学生的经济、科研、毕业与否等核心问题,让被雇佣的学生无法自主、自发、自由地解除不平等关系。

商业化的隙入,导致一些导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掌控,也为缺乏师德的个别老师提供了“恶”的温床,为师生“畸形关系”创造了可能。

这种高校赋予导师权力过大,同时又缺乏有效监管,自然让少数缺乏“师德”的老师随意跨越师生界限,占用学生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和自己的空间,使其实际上成为自己的“门人”。

古往今来,我们欣赏于东方式师生关系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师承关系中,看到了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在这些令人称羡的师生关系中,无一例外的,教师的师德是最为坚实的“底盘”。可以说,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既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要求,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属性。

作为社会规范的关键阀门,教师在人们心中都占神圣的地位,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格的塑造者,更是人生导师。《教师法》更是明确规定,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借助法律的力量,陶园崇的家属讨得了一个说法,只是一旦搬出法律法规,对教师做出强制行为,这层千百年来形成的神圣关系就变了味。

一颗老鼠屎往往容易坏一锅汤。少数师生关系异化的风气一旦蔓延,不仅污染校园生态,更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频繁爆出的极端案例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职业规范。教师如果做不到专业,做不到师道,做不到平等,那也没必要为难自己,为难学生了。

一言以蔽之,高校师生之间,除了纯粹的师生关系之外,不应该掺杂其他任何的利益关系。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陶崇园自杀一年:高校师生之间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