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景气指数有所回升 2018年四季度,农经景气指数(2003年增长水平=100)为100.5,比2018年三季度回升0.2点,比上年同期高0.2点。 构成农经景气指数的6项指标(仅剔除季节因素,保留随机因素)中,与2018年三季度相比,农业生产、务农收入、财政农林水支出、农业投资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均有所上升,农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落。 进一步剔除随机因素后的农经景气指数(农业经济景气指数走势图中的蓝色曲线)为100.5,与保留随机因素的农经景气指数持平,这表明农业经济内生动力有所增强。 2018年四季度,农经预警指数为86.7,比2018年三季度低3.3点,连续5个季度在“绿灯区”运行。 在构成农经预警指数的10项指标中,位于“绿灯区”的有7项指标,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谷物及制品进口额、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逆转)、农林水财政支出和猪料比;位于“浅蓝灯区”的有2项指标,为农产品出口额和粮油食品零售额;位于“蓝灯区”的有1项指标,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 从灯号变动情况来看,2018年四季度,农产品出口额从绿灯降至浅蓝灯;其它9项指标灯号均未发生变动。
生产保持平稳 出口持续回落 2018年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67759.4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与前三个季度基本持平(略升0.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基本平稳。 粮食生产稳定,种植结构优化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13158 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74亿斤),下降0.6%。其中谷物产量61019万吨(12204亿斤),比2017年减少502万吨(100亿斤),下降0.8%。但每亩产量比上年提高0.9公斤,增长0.2%。 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减少,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7037千公顷(175556万亩),比2017年下降0.8%。其中谷物播种面积99685千公顷(149528万亩),比2017年减少1079千公顷(1619万亩),下降1.1%。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粮食进口同比由增转降 2018年,我国谷物及其制品进口额为70.4亿美元,同比下降6.4%,而前三季度为同比增长1.4%,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同比增长态势。其中,玉米进口额同比增长25.7%,增速比前三个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大麦进口额同比下降10.8%,而前三个季度为同比增长4.3%;小麦进口额同比下降23.8%,降幅比前三个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稻谷和大米进口额同比下降14.4%,降幅收窄3.1个百分点;高粱进口额同比下降20.9%,降幅扩大15个百分点;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大豆进口额同比下降6.9%,降幅比前三个季度扩大3.5个百分点。
2018年四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0.3%,涨幅与上季度持平 从构成来看,2018年四季度,农业产品、林业产品和渔业产品生产者价格略有上涨,涨幅分别为1.7%、1.3%和1.0%;畜牧业产品价格略有下跌,跌幅为1.4%。从产品分类来看,产品价格分化状况有所改变。上季度价格涨幅较大的农产品,如禽蛋、活羊和薯类等,四季度涨幅均有所回落,而上季度价格跌幅较大的生猪和谷物类价格2018年四季度跌幅均有所收窄。 2018年四季度,三大主粮价格呈现“一跌两涨”运行特点 其中,稻谷价格同比下跌3.6%,跌幅比2018年三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玉米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比2018年三季度扩大0.9个百分点;小麦价格同比上涨2.7%,而三季度为同比下跌2.7%。 生猪养殖盈利水平逐步提升 从生产环节看,2018年四季度猪料比为5.44∶1。国家发改委价格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各周猪料比呈稳中有升态势,生猪养殖盈利水平维持在200元/头左右。集贸市场生猪价格从2018年5月第3周每公斤10.4元开始逐步上涨,10月第2周为每公斤14.2元,第3周开始震荡下跌,12月第4周为每公斤13.9元,环比跌0.6%,同比跌288.7%。 生猪价格整体有所回升,但全国生猪价格区域分化较为明显 西南和西北地区猪肉和生猪价格涨幅较高,四川、甘肃等省份月平均价格涨幅超9%;东北和华北地区猪价跌幅较大;北京、黑龙江等省份月平均价格跌幅超过9%。 从未来预期看,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规范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活动的通知》调整了生猪、仔猪和种猪的运输政策,有利于缓解前期仔猪和种猪调运受阻导致的2019年产能下降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抑制猪价过快上涨风险。预计2019年一季度,区域价格分化现象或有所缓解,生猪价格总体稳中略涨。 2018年,反映最终消费的粮油、食品零售额为13776.1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与前三个季度基本持平(略降0.1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后,粮油、食品零售额实际同比增长8.0%,增速比前三个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5358元,同比名义增速为6.6%,比前三个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6%,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0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127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高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比重为30.1%,比2017年下降1.1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而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提升,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支出比重分别上升0.6、0.2、0.2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2018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2.3%,增速比前三个季度上升2.5个百分点,且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6.4个百分点。财政农林水支出20786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比前三个季度回升3.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4.7个百分点。 2018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人均32659.8元(可比价),同比增长5.9%,增速比前三个季度微升0.1个百分点,比农业生产增速高2.4个百分点。 三大举措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2018年全年看,粮食收成较好,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财政农林水支出和农业投资增速有所回升;农民务农收入平稳增长;农业出口保持温和增长。 从未来预期看,农业生产平稳增长,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粮食单产稳步提升;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入,农民收入有望保持平稳增长;随着中美经贸磋商的重启,贸易摩擦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或逐渐趋弱。未来农业景气有望温和回升。 经模型测算,2019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农经景气指数分别为100.7和100.7,农经预警指数分别为90.0和90.0,农业经济景气呈平稳运行态势。 我国农业发展整体平稳,但2018年部分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农民的持续增收产生了不利影响,生产和市场对接效率低问题仍亟待解决。 为保障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1、助推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亟待加强产业融合。目前,我国农业产业振兴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表现为产业空心化现象突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企业竞争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应立足一产,优化种养结构,走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的道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推进二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联通三产,立足各地优势,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应切实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情,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探索多种主体合作机制,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农机装备品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解决农业投资项目资金难题。农业生产具有“靠天吃饭”的特殊性,需要通过健全金融保障体系来加强风险防范。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放款较为谨慎,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为突出。2018年,农业相关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但多为财政资金。应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加大商业银行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拓宽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