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在不久前召开的2019日本东京国际防务展览会上,日本海事联合公司(JMU)展示了为日本海上自卫队以及潜在国际客户准备的新型两栖攻击舰方案,并称已经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如果收到订单可以快速推进该项目。
JMU展出的两栖攻击舰设计示意图,可见甲板上停放的“鱼鹰”倾斜旋翼机。
日本海事联合公司是由日本IHI的造船部门和日本环球造船于2013年合并而来的大型造船企业。成立以来已经为海自建造了“出云”号和“加贺”号“直升机驱逐舰”,IHI此前还建造了标排13950吨的“日向”号和“伊势”号“直升机驱逐舰”。在大型舰艇建造方面有很强的实力。
据JMU的公开消息,新型两栖攻击舰全长220米,宽38米,吃水7米,标准排水量19000吨。除舰长短了约30米外,其余尺寸数据倒与“出云”级类似,多出的部分重量应该来自船坞舱的运行设施。不过,它的任务目标则与正在航母化的“出云”级不同。
新攻击舰同时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和坞舱,除了可以搭载直升机和倾斜旋翼机外,还可以携带两栖战车和气垫登陆艇(LCAC)。据称,该舰坞舱至少可以容纳两艘美制气垫登陆艇,还可以搭载数辆AAV7A1型两栖战车和6×6战术卡车。这就意味着这型舰可以实现水面和空中联合立体投送。
根据宣传资料制作的新两栖攻击舰内部结构示意图,可见机库、坞舱以及各类载荷的分布情况。
JMU没有透露该舰的实际装载能力以及雷达等电子设备情况,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该舰应该配备了“海拉姆”近程防空导弹系统以及“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示意图中显示该舰搭载了共10架CV-22“鱼鹰”倾斜旋翼机,其中5架位于飞行甲板,另5架位于机库中。日本早在2014年就决定从美国进口17架V-22系列倾斜旋翼机,合同总额约30亿美元。这批飞机原定于2018年交付,但驻地民众以该机的安全性问题为由反对部署“鱼鹰”,因而迟迟无法运回国内,只能先派人到美国熟悉操作技术。
日本陆自的V-22倾斜旋翼机,现在有约40名陆自队员在美国接受该机适应性训练。
今年3月,有消息称日本政府又打算以参加“海外救援”为由,再次购买美军的CV-22型倾斜旋翼机,这是V-22的特战改型,特别强化了夜间低空飞行能力,美国特种作战部队用这一机型执行特战任务。
日本在本世纪初就成立了名为“陆上自卫队特殊作战群”的特种部队,规模约为300人,2018年又成立了编制2100人左右“水陆机动团”。这些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性质的部队一直缺乏可以执行海外远程任务的专用特种飞机,V-22主要就是为这些部队购置的。
陆自的“水陆机动团”主要负责夺岛等水陆两栖作战,作用相当于海军陆战队。
可以预见,日本继续购入供海军陆战队使用的MV-22B型也并非难事,该机型具备比UH-60“黑鹰”直升机更高的载重量与飞行速度,反应时间更短,使用灵活性更强,可以为海外两栖特种作战提供强力的支撑。
虽然在展会上海自并未对该舰表示出兴趣,不过JMU的负责人称该项目在2~3年内应该就可以获得进展,从海自两栖舰艇结构来看这种乐观也不是没有道理。
“出云”号(上)和“日向”号(下),以SH-60K舰载直升机为参照,可以目测两舰的大小差别。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可用于两栖作战的大型舰艇主要有两艘“出云”级、两艘“日向”级和三艘“大隅”级。其中“出云”级和“日向”级均具备直通式飞行甲板,但都没有坞舱,且均向着轻型航母的方向发展。
美国最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美利坚”级曾在一号和二号舰上彻底取消了坞舱,多出来的位置则用于设置更多航空设施,随着F-35B战机逐渐上舰,虽然名为两栖攻击舰但更像是一艘航母。
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在两栖攻击舰上搭载了F-35B战机进行测试,同时上舰的还有MV-22B,这一组合很可能被日本所复制。
后来美军在实践中发现,如果想大批运输重装备和人员依旧离不开坞舱,去除坞舱反而降低了两栖作战效能。固定翼战机出动效率又不如正规航母,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设计。所以在第三艘上又把坞舱加了回来,这也可以证明“出云”和“日向”级很难用航空投送完全替代坞舱浮渡登陆。
“大隅”级两栖输送舰有坞舱但只有有限的停机甲板,前述“水陆机动团”在海外的部署行动基本就是由“大隅”级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三种战舰都没有完善的立体输送能力。日本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还尝试过升级“大隅”级,但基础设计的限制使得其性能很难得到质的提升。
“大隅”级两栖运输舰,甲板上装载了数辆4×4和8×8装甲运兵车。
所以,这样一艘具备完整垂直登陆能力,吨位与“出云”级类似的两栖攻击舰似乎就有了存在的需求,可以弥补海自在两栖打击力量上的结构性缺陷。
除了内因,还有外忧。日本的邻国韩国在今年7月决定尽快推进自己的“下一代大型运输舰计划”,以提升本国远洋海军实力。
这种代号“LPH-Ⅱ”的两栖攻击舰设计排水量达30000吨,可搭载至少16架F-35B或3000余名海军陆战队员,预计到2030年前后即可形成作战能力,整体设计向美国“美利坚”级看齐。韩国现在在2014年已经购买了40架F-35A战机,现在正在考虑购买20架F-35B型战机,如果这两项计划如期达成,日本海自就很可能会陷入被动。
去年下水的韩国“马罗岛”号两栖攻击舰,属“独岛”级,满排18800吨。该舰就是专门针对日本“大隅”级建造的。
近期因日本和韩国之间存在长期难以化解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两国关系一度陷入破裂的危险境地,考虑到这一层关系,恐怕日本所要面对的压力只会增而不会减。
另一方面,日本在近年着重加强了和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加大了介入当地事务的力度。两栖部署能力就成了日本在当地拓展政治影响力的急先锋和实力保障。加之近年东南亚各国间兴起了一股“两栖登陆舰热”,纷纷购买和装备登陆舰,日本也需要同等的战舰开展军演等交流活动。
总的来说,日本政府近年来频频推动修改“和平宪法”,将越来越多的军事力量以训练、维和等名义部署到海外。这种两栖攻击舰自然可以为这些海外行动提供便利。而且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岛国,两栖攻击舰的救灾抢险能力也不容忽视。只要日本试图冲破现有秩序,大力推进军事力量建设,并向海外输送军事力量的意愿存在,类似战舰就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